869-平平会-你的能力,可以“重复使用”吗?

假期里,我认真阅读秋叶大叔的《真红利》。今天这句话,像一把钥匙,解开了我心中许久的一个困惑:“真红利”的关键在于复用性。

什么是复用性?简单说,就是你的一个方法、一种能力、一套体系,能像一块万能基石,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事情上,反复使用,持续产生价值。它不会一次性耗尽,反而越用越有价值。

这让我开始反思:我拥有的,是无数个一次性的“技能点”,还是几个可以反复使用的“核心能力”?

在我的工作中,其实有太多“高消耗,低复用”的例子。比如,指导教学比赛。有的老师为一次比赛,投入巨大精力准备一个“表演式”的教案。比赛结束,这个精美的教案也就被束之高阁。它就像一件为特定舞台定制的华服,无法在日常教学中穿着。这是一种“一次性消耗”。

而有的老师,则会专注于打磨一个普适性的教学框架。比如,一个适用于多种病例的“临床思维引导模型”,或是一个能激发学生讨论的“提问工具箱”。这次比赛用了,下次上课能用,指导别的老师时还能用。这个框架,就具备了高复用性,价值被一次次放大。

再比如指导学生科研。起初,我会花大量时间,一对一地帮他们修改语句、调整格式。这让我疲惫不堪,而且每带一个新学生,都要从头再来。

后来,我改变了方法。我把自己在科研中积累的经验,总结成了一套“护理论文写作自查清单”和“常见研究方法误区库”。现在,学生可以先根据清单自我修改,我们再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核心问题上。这套工具,不仅我自己能反复使用,学生们也能带着它走向未来的工作岗位。这就是将个人经验“产品化”,实现了价值的复用和传递。

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意识地积累这种“真红利”呢?我有三点体会与你分享:

第一,从“做事”转向“建模式”

做完一件事,别急着划掉。停下来想一想:这件事的成功,背后有没有一个可复用的方法或流程?无论是成功举办一次学生活动,还是高效完成一个项目,都尝试去提炼出它的“骨架”。这个“骨架”,就是你未来的宝贵资产。

第二,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我们头脑中很多宝贵的经验是模糊的、感性的。试着把它们写下来,变成清晰的清单、流程图、模型或文章。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深度思考。而这份成型的“产品”,就能被你和他人反复调用。我的日更写作,就是逼我自己做这件事。

第三,构建体系,而非堆砌积木

孤立的知识点就像散乱的积木,价值有限。但当你能把它们搭建成一个稳固的体系时,价值就会倍增。比如,我将教学管理、临床带教、科研指导中的经验相互印证、补充,慢慢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护理人才培养观”。这个体系,让我在面对任何新问题时,都能快速调用已有的知识组合出解决方案。

真正的红利,不是一时风口的快钱,而是那些能随着时间流逝,不断为你产生“知识复利”的底层能力与体系。

从今天起,不妨问问自己:我今天所忙碌的,是在积累一次性的“燃料”,还是在打造一台可以持续运转的“价值引擎”?希望我的思考,能给你带来一点启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