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人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有人觉得人的一生应当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于是他们选择“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有人觉得人生应当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于是他们选择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而我觉得人生应当是脚踏实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不平凡的人生价值。这是在我还没有听过张良老师云访谈时候的想法。
2020年5月16日颠覆我人生看法的时刻到来了,一个人生的探索者,来为我们讲述他对教育的看法,张良老师曾担任过《南风窗》的副总编辑,离开媒体后,他收集了上百个教育创新案例,并创办泉源实验学校,吸引无数人关注。目前,张良老师任爱卡的米教育有限公司CEO。他多年在体制、民间、技术三个圈子来回走动,产生了对教育创新很多不一样的观点。
人生的探索者不需要地图,但是心中必然有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脚下走出来的印迹,就是为后人开创出来的地图。白岩松曾说过,“守土有责,就是偶尔有机会,用新闻的力量让世界变得更好;而更多的时候,得像守夜人一样,努力让世界不变得更坏。”
新闻人如此,师者亦如此。守土有责,偶尔有不平凡的机会,用教师责任的力量去守卫孩子们,但大多平凡的时候,他们是孩子们的守夜人,努力让孩子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一直保持循环反复的正常状态。张良老师就是在这平凡的道路上,开创出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泉眼,他将高中3年所有的课程全部打乱,统编成3个不同领域的课程体系,当看到他重新编整的课程体系时,我真的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这完全颠覆了传统课程的编排,将每个学科甚至是不同年级的知识内容,全部重新编排形成体系。
我们学校也一直在做主题课程,并且已经将主题课程纳入到学生的课表中,但是往往因为主科课程的教学任务过重,或是教师并不清楚如何进行主题课程教学内容等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完整的学习主题课程,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感受到的是强大传统力量的打压,这股传统力量不是一个可以轻易改变的对象,然而今天的张良老师为改变这力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从他的叙述中我知道,这成功的一步是他多年的积累所造就的。担任过高中教师的他深知普通高中教学课程体系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学科与学科之间没有联系;学科中的各个知识点没有承接等等,在做记者的这些年里,他也感悟到,记者这个行业往往要求一个人要迅速变成某个行业的专家,这也给了他做创新教育一些启示。我想正因为张良老师有了这些经历,他才能一点点地在教育的生涯中摸索前行。
张良老师的人生是探索者的一生,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是我们想要的?我想说,人生就是积累的过程,在不同的行业中,面对不同的人和事,在你积累的过程中,也许是孤军奋战,也许是反声连连,更或是阻碍重重,但你要始终相信,你现在所积累的东西,总会在将来的某一个时刻,发挥它的作用。
我们到底要做什么样的教育?
我们今天的教育往哪里去?每个教育者心里都期待着未来要培养怎样的学生?有人可能会说,我们想要塑造一个超人一样的学生,知识面很全面,坚毅的品质,也需要有批判的思维,还要有国际视野。与此同时,我们就会在学生的身上,在培养的目标上,加上越来越多的目标,好像所有美好的品德都要出现在这位”超人“的身上,但是问题来了,这么多的目标我们如何去实现?我们任何一个单一的力量可能都无法去实现这样一个梦想。
张良老师曾说过:“对于未来的教育看重的应该是教育方法,而不是教育方向。”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是适合未来教育的?我想这个问题是疫情以来,我们不断讨论的问题。有很多教育者认为,未来的教育课程应该是一种跨学科教育的课程。我们14小组也一起共读了《深度学习》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也提到:“学生不满足于对知识的重复记忆和浅层理解,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将所学的新内容与原有知识建立关联,在学习实践和应用中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并且主动构建个人知识体系。”要想做到构建个人知识体系,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张良老师为了给孩子们好的学习环境,会带着他们一起游学,学习环境不是把学习和环境分开,而是学习-环境构成的是一个复杂系统,就好比树木与森林,单单关注微观层面或是宏观层面都解释不了森林里发生的许多现象。比如,森林中的众多树木搭成的树荫可以帮助泥土中的细菌存活,而这些细菌对树木的存活又有重要意义。复杂系统包含各种元素,形成不同层次,这些元素的交互作用导致自组织的产生,在系统的中观和宏观层次涌现出各种现象。在复杂系统中,部分加部分常常大于整体,也就是说会涌现出整体的共同特性。就学习环境而言,无论是个体的学习还是群体的学习都有涌现的特征。换言之,在学习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涌现现象。张良老师也曾表明,我们每位教育者都要做好对未来教育变革的准备,课堂里面的联接可以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在一节完整的课程中每个知识点都要从互不相干的学习孤岛,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式真正联接起来,那么,它所带来的改变会超出我们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