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做了几年支付产品经理后,对支付行业整体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思考,想对自己的知识体系做一个总结,也算是费曼学习法的最后一个阶段,用分享的方式保证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因为时间有限,而且对于具体的知识在网上已经有很多人分享,所以预计在后续的一系列文章中,我会主要关注基础概念、方法论层面的总结,会包含一些主观想法,一家之言,姑妄听之,不足为训。
2. 什么是支付
支付的出现和发展是和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因为掌握了工具的使用,人类社会生产力得以提高。当日常生活物资和生产资料开始有剩余时,交换就自然发生了。早期人们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与他人交换获得其他的物品。这种交换行为效率很低,物品不方便携带和保存,而且由于需求和物品的错配,可能需要多次交换才能获得自己最想要的物品。逐渐地,人们开始将某些特定的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专门用于交换,从而逐步形成了各种形式的货币。货币本质上是一种关于有劳动等价物对应的交换权的契约,是一种在市场交换中主体普遍认可的协议,通过支付货币可以和市场中的任何人完成交换。那么支付即社会经济活动所引起的货币债权的转移过程,即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货币所有权随着商品的物权同时发生转移。
3. 支付发展史
支付作为经济活动的基础,在历史上经过多次迭代
(1) 以物易物
即上文所说的早期人类生产力刚刚能够产生剩余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交换方式。由于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物品不方便储存和携带;高价值物品无法分割交换低价值物品;价值不具有通用性,因大家需求不同,导致一个交换标的可能需要多次交易才能完成等,这些问题制约交换效率,无法适应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2) 实物货币
人们开始寻找更通用的、更具有普适性的商品专门用于交换,即我们今天所说的“一般等价物”。其本质上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专门用于交换的特殊商品,是货币的前身。不同时空环境下的人类族群使用过各种不同的“一般等价物”,例如贝壳、毛坯、棉花等。
(3) 贵金属货币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贵金属天然具有价值高、稀缺、延展性、物理和化学性质稳定、便于携带的优点。价值高和稀缺保证通用性和价值的稳定,延展性解决了作为货币的分割问题,物理和化学性质稳定解决了储存的问题,便携保证了广泛的应用场景。人们最终发现贵金属是最适合作为货币的物品,实际上人类直到美元和黄金脱钩前,使用的货币本质上都可以看成贵金属货币的一种凭证。如今的信用货币,某种程度上来说仍需央行的黄金储备做信用背书。
(4) 票据
商业活动不断发展,大规模的、跨地区的商业活动越发频繁。这种情况下运送大量贵金属进行交易显然满足不了需求,同时安全风险也更高,于是出现了票据。最早的类似银行的机构开始出现,商人可以将钱款交付至官方或富商设立的机构,获得凭证。平时携带凭证或使用凭证进行交易,需要时再去相应的分支机构换回钱款。例如电视剧里看到的银票,一张就可以价值几千上万两,就是一种票据。之后陆续出现的汇票、本票,也是不同场景下不同功能的票据。
(5) 纸币
纸币即为纸质的货币,是当前货币的最主要形态。一般由一国央行或政府指定的银行发行。纸币具有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储存运输等优点。纸币之所以能够成为最广泛应用的货币形态,其本身的价值背书来自于政府提供的法偿性。能够广泛流通得益于反假币的技术、法规和执法能力。
最早的纸币实际上可以看成贵金属货币的票据。比如英镑和美元的金本位制。而世界其他国家的纸币又都与这样的世界性货币通过汇率挂钩,所以背后实际上都有黄金储备作为价值支撑。后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各国货币进入信用货币阶段。
(6) 银行转账
在出现的几百年内,纸币已经足够优秀,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仍然使纸币显得不够好。大量货币的存储安全性、交易便捷性等仍然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于是出现银行这类机构帮用户储存资金,银行在账本上记录客户存了多少钱,并为其发放凭证,持有凭证即可取回账户里的钱。当对手方也在同一银行开设账户时,并不需要实际取回账户里的钱进行交易,只需要让银行在账本上为两个人的记账金额做等额反方向的调整即可,货币债权通过银行发生了转移,但又不需要发生实际货币的调动。这就是最早的银行转账,后续的支票、电汇、网银等等所有转账,本质上都是通过银行记账的调整代替实体货币的流转。
(7) 线上支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上通讯的效率越来越高,逐渐开始承载商业活动,电子商务的概念应运而生。人们通过互联网浏览商品和服务的信息,通过一定的规则完成交易,实现在网上购买商品和服务。电子商务减少了中间环节、缩短了交易时间、降低了成本,整体购物效率远超传统商业模式。但电子商务有两个最根本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如何支付,二是线下配送。配送需要发达的基础设施和物流网络来解决,围绕着支付问题产生了发达的线上支付行业。
通过银行转账的交易和网上交易是钱货分离的,天然存在信用缺失。银行转账通过验证交易介质、现场实人认证等方式解决这一问题。线上支付通过担保支付的模式解决互信,通过IT技术解决身份认证,通过互联网传输交易信息,通过备付金监管解决资金安全等等,最终形成了发达的线上支付行业。
(8) 数字货币
传统货币和支付体系被央行等中心机构控制,存在持续的通货膨胀、较高的跨境支付成本、包容性较低等问题。2009年,化名为中本聪的人发布了一篇名为《比特币白皮书》的论文。这篇论文提出了一种名为比特币(Bitcoin)的加密货币,以去中心化的方式进行交易,无需第三方机构的干预,标志着数字货币的诞生。中本聪使用了后来被称为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账本,通过密码学和共识算法确保交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任何人都可以开通钱包并在比特币网络上完成点对点支付。相比传统货币,数字货币具有去中心化、交易透明、低交易成本、包容性强等优点,但也存在诸多缺点,如币值不稳定、交易欺诈风险、高能源消耗以及合法性问题。
(9) CBDC
线上支付依托传统的央行货币体系,解决了线上线下的支付问题,极大程度推动了经济发展。巨头垄断、混业经营也为支付行业带来新的问题和风险。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支付工具回归支付本源,进一步提升交易效率和安全性,降低交易成本。货币作为支付体系的根基,如果能将货币数字化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支付网络,将有希望解决行业的中国问题,在Libra等私营货币尝试的促进下,各国央行都开始了货币数字化的尝试。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即央行数字货币。本质上仍然是央行发行的信用货币,只是通过加密技术解决货币和支付网络数字化的问题,与比特币这样的去中心化数字货币存在本质上的差别,由政府提供法偿性。
目前还处于CBDC发展的早期阶段,中国的数字人民币处于领先位置,但整个支付行业对于围绕数字人民币的后续发展和盈利模式尚没有形成普遍共识。个人认为,从数字人民币的整体设计思路来看,处于最底层的人民银行直接接入支付体系核心,负责解决最核心的安全问题,如反洗钱、反欺诈等。处于第二层的各商业银行,负责运营用户账户和钱包,保证用户资金安全,同时可围绕钱包资金开展金融业务。现有支付机构在体系内将处于2.5层,不再触碰资金,主要负责支付交易处理,后续开展的业务主要是各场景的覆盖和对商家的服务,三方支付机构的利润将主要由交易支付处理的手续费和商家购买增值服务的费用构成,金融相关的收入将不复存在。
4. 交易、清分和结算
钱货分离的支付场景,主要由哪些环节构成呢?我们以电商购物为例进行分析。
电商平台A为商家提供商品售卖服务,按照出售商品的交易额获取一定比例的抽成;商家B在A平台上开店,上传自己的商品信息供顾客选购;用户C作为消费者,在A平台上选购商品,通过线上支付进行付款。
C在A平台上购买B提供的商品,整个流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① C在平台上浏览B的商品信息,并确认下单购买,完成支付的验证;
② A平台根据商品金额、优惠金额、抽成规则等计算出本次交易中B的应收金额和A平台本身的应收金额,进行账务记录;
③ B确认应收金额无误,给C发货。C收到商品后确认收货,交易履约完成,支付机构根据第二阶段算出的各方应收金额,将资金转到A和B的账户,整个购买流程完成。
这三步实际上对应支付的三个基本环节:交易、清分和结算。结合国际清算银行(BIS)对支付的定义,我个人对这三个环节的理解如下:
(1)交易
交易是指经济活动产生的各市场主体之间的价值交换行为,根据协议完成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让渡,形成新的资产和负债。交易是支付的产生、确认和发送的过程,支付是按照达成的交易协议完成货币债权的转移过程。交易环节主要完成有关各方身份的确认、对支付工具的确认及对支付能力的确认。交易是支付的前提。
(2)清分
清分是交易双方负责收付款的金融机构按照约定的规则,计算出各方待结算的货币债权,简单来说就是算清楚交易各方的帐,并进行记录。清分是结算的数据准备阶段。
(3)结算
结算过程是完成货币债权最终转移的过程,包括收集清分阶段计算出的债权关系并进行完整性校验、保证结算资金具有可用性、完成用户结算并记录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并通知各方。结算完成标志着整个支付流程的完成。
以上即为支付的三个基本环节和每个环节的核心逻辑。实际上在复杂度不同的支付场景中,或要求业务阶段分类更清晰时,清结算的阶段可以进一步划分成清分、清算和结算三个阶段。上述三个阶段的划分方式是采用整体逻辑边界相对比较清晰的划分方式,交易对应购买协议的达成、清分对应交易的参与方算出并记录应收应付的账目、结算对应按照计算出的应收应付完成资金转移。个人认为清算和结算在抛开具体语境时,定义是存在一定的模糊性的。关于清分、清算和阶段,后续的文章中还会涉及。
5. 支付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支付体系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和意义包括但不限于:
(1) 促进经济发展
便捷和丰富的支付工具,使交易成本降至极低,为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性和灵活性,孤立了消费和需求的形成,刺激市场和经济的发展;
(2) 促进资本流动
投资者可以通过支付体系迅速、安全地转移资金,支持投资活动和项目发展,从而拉动投资增长;
(3) 维护金融系统稳定
一个健全、高效的支付体系能够确保交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并提升人们对金融系统的信任度;
(4) 普惠金融
发达的电子钱包体系让更多无银行账户的人能够获得金融服务;
(5) 数据驱动的创新
支付体系沉淀了大量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能够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和行为,开发出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创新产品和服务。
6. 支付行业的风险
国际结算银行《关于重要支付系统的核心原则》认为支付系统中可能出现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信用风险(Credit Risk)、操作风险(Operation Risk)、法律风险(Legal Risk)、系统性风险(Systematic Risk)。流动性风险指支付系统参与人的资金头寸暂时无法偿付收款人,即因为参与者流动性不足而导致支付失败的风险;流动性风险的产生可能是支付系统参与者本身的可用头寸不足,也可能是应收款项不能按时到账导致的;信用风险是付款者无力偿还款项导致的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技术原因或经营操作方面导致的风险,如误操作、停电、系统设计问题等导致的风险;法律风险是由于法律保障方面的问题而导致支付市场参与人的风险敞口,如第三方组织目前提供的虚拟账户,就没有相关的法律保障,一旦出现纠纷,就不能通过法律途径保障支付参与人的权利;系统性风险是由于上述风险在支付市场或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扩散,导致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大面积金融支付市场出现危机的风险。
国内三方支付行业面临的风险本质上也属于上述几种,通过持续不断地推出监管法规和工具,风险逐步得到降低。但市场仍存在垄断、混业经营、数据安全等带来的一系列风险和问题,行业的监管也已进入深水区。
7. 未来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我们有了发达的支付体系。但仍然存在资金安全、数据安全、结算周期长等问题,仍然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作为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乃至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都会不断地催生更加完善便捷的支付体系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