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靡高中时代的安妮宝贝有本书叫《夏日未央》,那时候语文水平还比较乡土,不太明白这文绉绉的“未央”是个啥意思,不过看起来很厉害的样子,一度心驰神往,自己啥时候也能这么有腔调。
时隔近20年,今日提笔灵感突现,“冬至未至”感觉很对仗很工整,甚是欣慰,也算社会大学没白混一场。
小雪大雪以后,气温降得厉害,特别是大雪,还真飘起了雪花,虽然没有积起来,倒也应景。雪没下多久,雨倒是前前后后持续半个月有余,我完全陷入了雨鞋太冷,棉鞋怕湿的尴尬境地,风靡各地的雪地靴在江南的乡下简直是鸡肋的存在。
为了御寒,各种神器被发明出来,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莫过于竹编的暖手炉。富裕人家会用金属做外壳,而在我的老家,广袤的竹林发挥了它应有的价值。
清晨起床,柴火灶里点把火,烧完水、熬好粥,灶膛里留了不少还没完全烧完的木头,暗红的炭火忽明忽灭,不甘于自己的一生就此了结。
勤俭的乡民读懂了,把它们装填在暖手炉里,上面再盖上一层薄薄的柴灰,够一天使用。
冬天记忆里最美好的是奶奶围裙下的暖手炉,就像哆啦A梦的百宝箱,一会儿变出片烤馒头,一会儿变出个烤红薯,玩累了,有点冷了,找奶奶拿点,吃好了,暖和了又跑去疯了。
除了暖手炉,火盆还被广泛地运用到别的地方,比如怕孩子冷,给他弄个这个
屁股太冷,弄个这个
在烤火御寒领域,我们的先民动的脑筋,发明的东西不比现在差,而且是适应当时生活方式,自成系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