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晓安 发表于《泉州晚报——寻找记得住的乡愁》
在昆明的餐馆,很少有鱼。做为一个海边长大,无鱼不欢的闽南人,在昆明的境遇可想而知。
我那时住在昆明西郊,海源寺附近。山寺内有一口放生池,池里有鱼。看寺人在旁虎视眈眈,望鱼不能止馋。经高人指点,方知附近有个水沟,里面些许有小虾米可捡。于是寻个周末,找到那条水沟。位于村郊的水沟,前段极狭小,后段已干涸,可见资源可贵。沟内已有几个光身子的孩童在抓小虾,看见我要掺合进来,各各警惕起来。可惜我是近视眼,蹲下来寻了半天,看到有一小鱼游来,等到要出手,却顾忌污水弄脏衣裤,眼看着它从眼皮下逃走,心疼极了。不久,一位壮汉咆哮而来,边走边嚷,后面跟着一个小孩。看来是搬救兵来了,情急之下,撤为上策。最终也没能全身而退,渠沟臭水夹泥,把鞋子裤管染秽一片,狼藉而归。
看来,要吃到鲜鱼,并非易事。想起家乡遍街鱼摊,每当黄昏,淘海人家大筐小袋摆在街市,叫卖声,喊价声热闹一片,散发出的咸腥味,在他乡忆及也是好闻的味道,还有母亲炖的白鱼汤,简直可以算得上人间极品美味。
云南也有鱼,但在海边人看来,那哪是鱼。馋得要命,找到一家酸辣鱼菜馆。看着冰箱里干瘪瘪的小银鱼,点了一份清煮鱼汤,特地吩咐不加辣不加酸菜(云南人的口味偏重,每次去用餐,习惯吩咐不加辣子不要太咸),老板愣住:不加辣不加酸菜怎么做呀?辣子酸菜是云南人的重头佐料,不加没味道啊!老板用开水煮了几只小银鱼,吃了几口,味如嚼蜡,仍然是不能解馋。
从春天到秋天,朝思暮想。一夜,梦见一碗鲜鱼汤,仿佛还散发着香气。醒来看看家乡吃货们在空间晒各种照片,炖鱼,蒸鱼,红烧鱼,字里行间声声是召唤。剩我一人凄然在外,出门寻食,满大街都是炸洋芋丝,烤洋芋,过桥米线,豆花米线,砂锅米线。半年来,真是闷杀鄙人!
入秋后,昆明的天气也一天天凉起来了。黄昏时分,小区保安室的老头已燃起炉火取暖。老妈在电话里吩咐天凉要添衣加被,不能冻着。躺着翻看《世说新语》识鉴篇有一则故事: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废书惊起,张季鹰啊张季鹰,道出了我一年来的无鱼生活。人生贵在适意,适意而行,便是达生,此话便是放在今日也是至理名言。先前还挂念着项目绩效,丽江游玩,此刻形同浮云。遥思古人,莼菜鲈鱼重于黄金名爵,而我远千里求浮利,身处异乡,煎熬度日,所谓何般?真应该在家乡陪同亲友,炖鱼煮粥,悠游海山,适意而行。我幡然大悟,深感身心的不自在。吃鱼都吃不得,何来自在!次日,辞职书交了,丽江也不去了,决然返乡。到了小镇,放下行李第一件事便是上渔市买鱼。
数月后,当我和好友们坐在厦门海边,吹着海风吃着海蛎煎时,回忆起在昆明的生活,感慨万千。云南非不美,云南人们很纯朴,但生活在海边的鱼,怎么能没有水呢?
人生如寄,更需适意而行。他乡无鱼,家乡的鱼正鲜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