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牛津大学•大学学院•雪莱纪念馆的雕像,正上方是他的生辰:珀西. 比希. 雪莱,生于1792年8月4日,死于1822年7月8日。
雪莱是英格兰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我的偶像,用当下时令的话来说就是“男神”!在上世纪八〇年代初的大学时代,曾经在杭州湖滨的新华书店“激情抢购”过他的诗集,读那些诗句,犹如一缕清风吹拂我迷茫的脸,犹如一股甘泉滋润我干涸的心。那些书至今还在家里的书柜上放着,作为曾经“文青”、“迷妹”的象征,只是几十年没有翻开来读一读了。
一位上世纪八〇年代中晚期就来到牛津拿到博士学位的老友告诉我,在牛津大学的大学学院有一个雪莱纪念馆,有兴趣可以去看看。追梦心目中的男神,我当然有兴趣!于是在2月的一个星期三下午皇后学院听完音乐会,径直去了斜对面的大学学院。
(上图)从门口的校牌就能看出Univ有多低调,我找了半天才在这个角落里找到它。
大学学院常常是大门紧闭,一般不接受旅游者,如果礼貌地询问,门房通常会让游客进入参观。进入大门,我对端坐于门房内、身着制服的porter用不怎么流利的英语说,Sorry!Could you please let me in?……您能让我进去看看雪莱纪念馆吗?我是雪莱的粉丝(fan),并且我儿子在牛津大学工作,这是他的证件。那位微笑着很认真地看了证件(其实没有证件也让参观),说了一大堆并扬扬手Please……打开了身边小铁门的按钮开关让我进去了。进门右拐,走到学院的西南角,进入楼里(这里曾经是雪莱居住过的地方),曲曲折折的终于到了~
这个华丽的镀金的铁栅栏里躺着雪莱。边上这块牌子上有详细的介绍~《The Shelley Memorial》
借助于谷歌翻译:雪莱纪念馆无疑是牛津最杰出的雕塑之一,其理想化的(略微雌雄同体的)、淹死的雪莱被冲上岸的描绘永远受到吸引和瞻仰。
珀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于1810年来到大学学院,但就在第二年被开除,当时的大学名册上写道:
“认真地拒绝回答向他提出的问题,并且还多次拒绝否认已发行的出版物《 无神论的必要性》(The Necessity of Atheism)。”
这里的细节可能有些微妙。雪莱并没有因为他的丑闻而被开除,而是因为拒绝为此道歉。当时,学院认为自己已经为这个麻烦学生洗了手。直到后来才意识到他们驱逐了英格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在十九世纪后期,雪莱的法律上的女友简(daughter-in-law Jane)全身心投入到培养诗人的记忆,甚至淡化了他的无神论特性这样的困难之处。
作为该项目的一部分,她委托爱德华·昂斯洛·福特(Edward Onslow Ford),一位所谓的“新雕塑”运动的杰出成员,为她的法律上的男友(father-in-law)创建了一个宏大的纪念馆,欲将其安置在他被埋葬的罗马新教公墓中。不幸的是,纪念馆太大,这块地无法容纳,雪莱夫人必须去别处看,最终将其提供给大学学院,并承诺支付住房费用。
学院最终达成了一致。1893年,雪莱纪念馆正式揭幕。
围墙是由Basil Champneys设计的,最近的修复工作试图重现纪念碑的原始配色方案,因此可以将其视为雕塑家的意图。
这座雕塑曾经被装饰有一个镀金青铜的月桂花环,但是在一个学生恶作剧之后,在1930年代就被取下了。
现在我看到,雪莱躺在那里,一具与真人同样大小的雪白的大理石像,两只长有翅膀的青铜狮子驮着他,脚下是诗歌女神缪斯。
查资料得知:雪莱1810年来到牛津大学。他的房间位于大院西南角。他上的第一堂课(矿物学)让他觉得无聊透顶,他干脆什么课都不去上了。相反,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创作长篇小说《茉奥诺拉》,去萧托弗尔山上学习射击,抨击宗教的专制,是一位身穿丝绒领蓝礼服的左派激进分子。据说,有一回雪莱在莫德林桥上用下列问题将一位年轻的母亲问糊涂了:“你的婴儿会告诉我们任何有关前生的事吗,夫人?”
他在牛津大学待了仅仅6个月。作为匿名小册子《无神论的必要性》(The Necessity of Atheism)的作者,雪莱于1811年3月被大学学院开除了。剩下的就只有文学史了,然而牛津大学在他的作品里也没有留下痕迹。因此,这位死去的浪漫主义者的神话返回他的学院就更具纪念意义了。
在一座蓝色的星状圆顶一一这位浪子的神庙下,淡紫色的墙壁上镂刻着镀金的诗句~
这是选自雪莱1821年创作的长诗《阿多尼斯》(Adonais),左边三段是诗中的第40首,借助于谷歌翻译(直译):
他已经超越了,我们的夜之阴影;
嫉妒与诽谤,仇恨与痛苦,
以及那些男人们误以为是喜悦的“激荡”。
不能触碰他,也不会再遭受酷刑;
来自世界缓慢污渍的蔓延,
他很安全,现在永远无法哀悼。
心脏越来越冷,脑袋徒然灰白;
不,当灵魂的自我不再燃烧时,
带有无火花的骨灰,可装满未哀叹的骨灰盒。
(上图网上下载)搜到了查良铮的翻译。
淡紫色墙壁的右边三段是诗中的第52首,借助于谷歌翻译(直译):
一个仍然存在,许多东西变化了,消逝了;
天堂的光永远照耀着。地球的影子在飞翔;
生活,就像彩色玻璃圆顶,
染上永恒的白色光芒,
直到死亡将其践踏成碎片。——死亡,
如果您愿意与您寻求的同在!
跟随一切逃亡!罗马的蔚蓝天空,
花朵,废墟,雕像,音乐,文字,都很弱。
他们用合适的真理灌输荣耀。
(上图网上下载)查良铮的翻译。
查良铮翻译的雪莱长诗《阿多尼斯》最后2首(网上下载)~
这首诗是为凭吊1821年2月德国诗人、雪莱的好友济慈的死而作,雪莱夫人谓,此诗实乃雪莱自挽。
雪莱生平:出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被牛津大学开除。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他的不朽名作《西风颂》。1822年7月8日渡海遇风暴不幸船沉溺死。他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也是欧洲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浪漫主义理想的终极目标就是创造一个人人享有自由幸福的新世界。他设想自己是日夜飞翔的天使、飘浮蓝天的云朵、翱翔太空的云雀,乃至深秋季节的西风,是新世界理想的传播者、歌颂者、号召者。他以美丽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这个新世界的绚丽画面,而且豪迈地预言:“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朝圣过心目中的男神,再看看他曾短暂学习、生活过的大学学院吧。学院的庭院不大,也没有可供游览的景物,但却是历史最悠久的。
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of Oxford)成立于1249年,1634年才开始大规模翻新建筑。拆掉老房子,按照哥特式传统风格彻底重建,直到门楼的扇形拱顶都是。门口的内院(主要方庭)竣工于1676年,方庭的建筑极其对称,阁楼的弧形山墙富有节奏感。食堂和礼拜堂紧埃着,和门楼相对。
大学学院正门入口处是主要方庭(Main Quad)~
(上图)大学学院的门楼,大学学院入口处
(上图)大学学院主要方庭的西楼。
(上图)大学学院主要方庭,门楼正对面的南楼,右边是食堂,左边是礼拜堂。
主要方庭(Main Quad)介绍:
1631年,大学学院老会员西蒙·本内特爵士去世,使该学院获得了足够的资金,终于可以开始建造渴望已久的新方庭(主要方庭)。新方庭由理查德·毛德(Richard Maude)设计,他曾在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设计过坎特伯雷方庭(Canterbury Quad),后来又在耶稣学院(Jesus College)设计第二方庭(Second Quad),其奠基石于1634年4月17日铺设。
首先建造西侧(l-III楼梯间),因为这不需要拆除任何现有建筑物,并于1635年完工。
到1637年,高街一边——带有塔楼的北侧也已竣工,2年以后,对面带有大厅和礼拜堂的南侧开始工作,然而,仅仅只是外墙完工了,随着英国内战(the English Civil War)的爆发,所有工作都停止了。
将近二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在此期间,只有大厅完工了,直到1660年代,才重新开始工作。小礼拜堂于1666年完工,然后,方庭南侧的厨房翼在1669年开始。最后,在1675年,最后一边的施工开始了,即东侧的VI-VIII楼梯间。
在西蒙·本内特爵士(Simon Bennet)的遗赠下,该学院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筹款活动,东侧终于在1676年完工,距新方庭工程开工已有40年了。 一位当代观察家写道,新方庭使得学院“看上去很有手感,在美感方面不逊于大学中的任何其他学院。”
从那以后,大部分主要方庭(Main Quad)的外观保持不变。但是,大厅和礼拜堂的门面进行了两次更改,首先是在1799年,当时我们的研究员之一詹姆斯·格里菲斯(James Griffith)以更哥特式的风格对其进行了重新设计。然后在1957年,斯蒂芬·戴克斯·鲍尔(Stephen Dykes Bower)再次创建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门楼。
主要方庭(Main Quad)原本没有雕像,直到1687年詹姆斯二世的雕像被授予学院为止。它是英国仅存的两个詹姆斯雕像之一(另一个在伦敦国家美术馆外)。雕像上缺少的右手是一个谜,因为没有照片或图片能够完整显示他的身影,因此,我们不知道要么当他失去它或是它可能持有什么……
(上图)是大学学院的主要方庭内院门楼的侧面图,可看到詹姆斯右手手腕部分缺失了。
在主要方庭的东边紧挨着拉德克里夫方庭。
(上图)是拉德克里夫方庭的东楼。
拉德克里夫方庭(Radcliffe Quad)介绍:
建于1716-19年,这要归功于约翰.拉德克里夫博士(Dr.John Radcliffe)(1650-1714)的大量遗产,John Radcliffe博士是学院的前本科生,他已经成为一名成功的(而且非常富有的)社会医生。
除了将钱留给大学学院(Univ)建造新的方庭并授予两个医学研究金之外,拉德克里夫还向牛津大学捐了钱,以建造拉德克里夫圆楼(The Radcliffe Camera)、拉德克里夫天文台(the Radcliffe Observatory)和拉德克里夫医务室(the Radcliffe Infirmary)。
但是,给大学学院(Univ)赠送一个新方庭的拉德克利夫礼物,附带了附加条件。他在遗嘱中写道,新建筑应该“对已经建成的前大楼负责”,因此,拉德克里夫方庭以近一个世纪前设计的主要方庭的风格建造。
为了弄清楚这种建筑风格在十八世纪初是多么过时,与大学对面的皇后学院或多或少在同一时间建造,但采用了明显更为现代的古典风格。
新方庭的东侧(现为楼梯间X-XII)最初是作为主人的住所,但是在1879-80年,在建造了当前的住所之后,此范围被转换为学生房,并且楼梯间XII是从头开始建造的。
拉德克利夫方庭(Radcliffe Quad)在另一方面也很引人注目:四边形的固有位置与主要方庭在同一轴上,但是,高街和逻辑车道(High Street and Logic Lane)曲线都是圆的。 因此,在整个方庭中几乎没有正方形或矩形的房间,而是它们的形状都略有不规则。
约翰·拉德克利夫本人的雕像站在内部,俯瞰着“他的”方庭,而玛丽二世的雕像则从高街向外望去;两者都安装在1719年,正好在方庭的工作即将结束时。
(上图)是拉德克里夫方庭内院,北门楼上的拉德克里夫雕像。
(上图)是高街上的拉德克里夫门楼外墙上的玛丽二世雕像。
再看看拉德克里夫方庭~
上面欣赏了大学学院的主要方庭(中间)和拉德克里夫方庭(东院),再来看看大学学院的西边角落,这里还有一个小花园,一个奇妙的砂岩四合院,从外部仰望雪莱纪念馆的星空圆顶~
(上图)是雪莱纪念馆内的蓝色星空圆顶。
(上图)四合院内可以看到高街上圣玛丽亚教堂的尖塔。
(上图)是米切尔楼(Mitchell Building)。
我在几个院子里转悠了一圈回到中间的主要方庭,遇到那位门房出来巡视,他热情的对我说了什么,他英语很不标准,带着很重的口音,听起来相当吃力,他好像问我是否看到了雪莱纪念馆,我说看到了很好很棒很有趣,他说他再带我去看看,那个门锁了(locked)他可以打开门(open)让我进去参观,可是时间关系,我问他能不能让我参观一下礼拜堂(chapel),他很爽快的答应了,拿出一大串钥匙打开了礼拜堂的小门。我独自进去参观,他待在门厅等我。也许他在疑惑,对他来说礼拜堂是很普通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我们却感到神秘。呵呵!
礼拜堂不大,但是几块彩色玻璃画却让它变得宏伟壮观。这是进门看到的正面的一幅~
据资料介绍,这是亚伯拉罕.范兰热在牛津大学的主要作品一一1641年创作的8幅玻璃画,画的是巴洛克式的《圣经》故事,色彩艳丽。
英国伟大的古典派雕刻家约翰.弗拉克斯曼,仅在学院礼拜堂的前室里就有他设计的4块墓碑。
梵文学者威廉.琼斯男爵的浮雕坐像更是体现了他的高超手艺,而且他破译了古印度法,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建立了基础。
可惜的是行色匆匆、走马观花,没有注意到墓碑和坐像,以后如有机会再仔细看看。
礼拜堂入口处上方是管风琴~
门厅还有几幅浮雕作品很不错(内容是圣经故事),因为那位先生站在那里没好意思拍照。
大学学院创建于1249年,也是牛津最古老的学院之一。学术上十分强劲,尤其物理、数学和PPE(哲学、社会学与经济)专业出色。学院生活较单调安静,学生不太参与大学的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专注于学习,所以该学院的学生有书虫的绰号。不过在这样一个冷漠政治远离红尘注重学术的学院里,却出了一个非常热衷政治尤其追逐红尘的大人物毕业生,那就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食堂(Hall)的名人廊里,在1656年修建的支承大梁的屋顶下面,悬挂着比尔.克林顿的肖像,一幅比真人还大的侧面像。
毕业或修读于大学书院的著名校友还有:英国前首相克莱曼·艾德礼及哈罗德·威尔逊、著名宇宙学家史蒂芬·霍金、作家C·S·路易斯及V·S·奈波尔及英国诗人珀西·比希·雪莱。
走出学院大门就是高街,大学学院在牛津的高街上,我在参观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时,看到了一幅十九世纪特纳的油画,画的就是大学学院门口这块地儿~
(上图)特纳油画《牛津高街》(High Street,Oxford)(1810年),收藏于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
这幅油画被牛津居民认为是以牛津高街为主题的最美的作品。整条街道呈现优美的曲线,是许多画家、摄影师和美术爱好者钟爱的题材,甚至获得“最美街道”的头衔。
特纳笔下的牛津高街,两侧绵延着古老建筑,午后的阳光照耀下,身穿黑袍的学生悠闲地漫步,画面左边有一位男孩捡拾橘子,工人正拿着梯子装修英国化学之父罗伯特.波义耳(Robert Boyle)的住家,整条街道弥漫着宁静的气息。
(上图)是出售的版画。亮色一点,景物看得更清楚。
这幅风景画是由牛津相框制造商兼图片经销商詹姆斯·怀亚特(James Wyatt)委托的,他打算在他位于高街115号的商店里出售其版画。
这幅画完成于1810年,在特纳的绘画作品中,其对建筑细节的密切关注是独一无二的。值得一提的是,特纳在1809-10年冬天从事这幅画的创作,绘制期间持续与怀亚特通信,特纳在信中谈论自己的作画进度,他向委托这项工作的怀亚特咨询,关于视图中包含的体系结构的详细信息……这些信件目前也收藏在阿什莫林博物馆。
特纳一生共完成了30多幅有关牛津高街的水彩画,而这幅作品是唯一一幅该主题的油画,被认为是透纳最优秀的城市风景画之一。特纳在大街上的标志性绘画受到保护,因此这个画面可以永远留在牛津~
(上图)这是现在的高街。左边是牛津大学的大学学院(Univ),右边是牛津大学的万灵学院,第一个尖塔是牛津大学圣玛丽亚大学教堂的尖塔,第二个是牛津大学林肯学院图书馆的尖塔。
阿什莫林博物馆之所以要留住《牛津高街》,不仅因为这幅画是特纳唯一一幅以牛津市中心为题的画作,更因为牛津高街上的许多历史建筑属于牛津大学各大学院,对于隶属于牛津大学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
英国牛津高街历史悠久,有许多中世纪时期的建筑,沿街分布着牛津大学大学学院、圣玛利亚大学教堂等历史建筑,因此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街道之一”。
此文结束之际,再好好欣赏一下高街上的沿街景观~
(上图)这是牛津大学大学学院的拉德克里夫楼(图左)和主楼(相连)(曲线型),从这个角度看,高街呈圆弧状(曲线)。
(上图)是牛津大学大学学院的拉德克里夫楼的门楼。上方是玛丽二世的雕像。
牛津大学大学学院的主楼~
(上图)主楼的雕像不知道是谁?
这个圆顶是雪莱纪念馆的星空圆顶,但是在前面特纳的那幅油画中提到了,这个位置曾经有一栋楼,它是英国化学之父罗伯特.波义耳(Robert Boyle)的住家,墙上挂着的那块黑色牌子上有介绍(以前专文介绍过),罗伯特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了活细胞。
(上图)老银行旅馆,十九世纪牛津的库珀果酱曾经在这里开有一个门市部,后来搬迁到火车站附近。
牛津大学奥利尔学院的罗德楼~
4月份从美国发展起来的那场“黑人的命也是命”(简称黑命贵)运动也波及到了英国,从伦敦开始扩散到英国各地,牛津这边也有几千人聚集在这栋楼前,要求拆除门楼上的罗德雕像,因为罗德是种族主义者和殖民分子,奥利尔学院开会后一致同意拆除,但是我昨天上午路过看到罗德雕像仍然立在这里,这个位置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空?也许运动就此结束了?
以下照片分别是高街上的红色邮筒、牛津大学圣玛丽亚大学教堂和牛津大学林肯学院图书馆~
(上图)在林肯学院图书馆边上就是一个公交车站台,昨天上午我去牛津城东南郊Cowley的一家中餐馆打包一份“麻辣香锅”,就是在这里转车的。店里不送外卖只能亲自去取。儿子吃多了我做的菜,嫌太淡了没味儿,要吃重口味的,呵呵!我不是专业厨师,现在我是家庭主(煮)妇。
雪莱和诗,恍若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