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午的时候,毛先生放学回来,进门后第一时间把IPAD找出来,勤快地在上面指指点点,嘴巴还不停地念叨着:苹果快要熟了,不抢就没了,趁着同学们吃饭的时间赶紧抢。
我喊了他好几声,让他收拾桌子准备开饭,他完全听不见,屁股也没挪动半下。等到我把饭菜都端上桌子,叫他过来吃饭,他嘴巴“嗯”了一声算作表示知道了,屁股依然纹丝不动地粘在沙发上。
看着桌上的饭菜在慢慢冷掉,我无法接纳吃饭时间不吃饭玩游戏这种行为,我知道自己处于问题区了,心里开始盘算如何发一个“我-信息”让毛先生放下手里的IPAD,乖乖过来吃饭。“唉呀!我好不开心啊!”我大声地叹息道。毛先生抬起头惊讶地望着我,问:“为什么?”
“我掐着时间做好了饭菜,却没有人吃,只能看着饭菜在桌子上变冷了!”毛先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赶紧放下手里的IPAD乖乖过来吃饭。
托马斯.戈登博士一再强调,在遇到各种问题时要去区分每一种问题属于哪个区域,这样我们才能选择是要用倾听技巧还是面质技巧。老先生建议所有父母养成习惯,经常问自己:“现在谁处于问题区?”
我在和毛先生的互动上应用PET这种技术时,一直顺风顺水,想当然地感觉这个问题区的归属很简单啊!毛先生有情绪的时候,当然是他处于问题区,自然是要用倾听的。当我想要改变他的行为,满足我的需求时,是我处于问题区,自然是要用面质性“我-信息”进行表达的。我一心以为只要把关注点放在双方的感受和需求上,应用这种技术并不难。
~2~
前段时间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发现,要脑子清明地去区分好每一种问题属于哪个区域,没有我曾经以为的那么容易。
我和朋友聊天,朋友向我大吐苦水,说:“你的那个方法,在现实中我们没法用!”听到朋友这样说,我觉察到自己的心紧了一下,整个人都变得紧张起来,我故作镇静地问她:“你具体说说是什么事情!”
朋友:事情发生的时候,根本就和上课时说的不一样,家长的态度根本就不是那样子的,这点我和我的老师心里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我 :你能具体地说一下吗?
朋友:像排舞的时候,有的家长希望她的孩子站在队型中间的位置啊!她们提这个要求的时候态度可不像我们在上课时做案例练习那么好说话。
我 :那就倾听她呀!
朋友:倾听也没有用……
……
后面的故事,就是我不停地在扔各种沟通拌脚石,想要证明我的方法是行的。我之所以这样执着地想要证明到底,是因为我想要从朋友那里得到认同。事实上,直到结束,我们各执已见,场面微妙地尴尬着。
回到家里,坐在电脑前,我一边敲击键盘,一边回想今天的沟通过程,突然笑了起来,原来我俩的沟通在一开始就已经陷入了情绪的投射之中。
我听到朋友说出那句“你的那个方法,在现实中我们没法用!”的话时,我觉察到自己的心紧了一下,全身开始绷紧,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过来,我掉进了惊吓的情绪里了,当我觉得遇到了被否定、被指责、被质疑的时候,我很容易就掉进惊吓的情绪里。
因为进行了将近一年的情绪疗愈,我内在的惊吓情绪已经释放了很多,我还以为,已经释放得很彻底,经此一役,我才发现原来是自己想多了。
对比以前掉进惊吓的情绪时,脑子一片空白,身体紧张哆嗦,讲话语无伦次,这次的状态明显进步许多,虽然没能成功给朋友洗脑,让她心服口服,起码还是能较有条理地跟她争辩一番的。像老诺说的,即使只是小小的成就感,也时时不要忘记肯定自己。
~3~
继续回到当时的事件,当朋友向我说出那句“你的那个方法,在现实中我们没法用!”的话时,我却一下子就掉进惊吓的情绪里了,就像掉进了一个旋涡之中不停地转啊转,转得晕头转向,压根没办法头脑清明地去区分是谁处于问题区,也根本看不见朋友和我自己的感受以及需求。
在我还没有认出我当时处于惊吓的状态时,我会反复地纠缠在问题之中,不断试图说服对方,以及不断地回溯事件发生的过程和所有对话,殷切地期待能找到片言只语或者一丝半缕的证据,证明我是对的,她是错的。
我还会生自己的气,我会在心里一直喋喋不休地批判自己:你心里明明什么都明白,为什么说出来的话却软弱无力,没法充分地表达你内心对问题的了解呢?你不应该表现得这样差劲的!你真是太失败!太令人失望了!
几乎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严厉苛刻的声音,就像是个批判者。她不断地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她不停地评价我们的一言一行,总是指责、批判、挑剔着我们。
内在的这个批判者一直在我们的脑子里,要求我们遵守所有的规则和制约,达到每一个标准;一旦我们没有达到她的期望,她就会让我们充满恐惧和罪恶感。
而当我辨识出自己当时是处于惊吓的状态,并承认当我面对否定、指责、质疑的时候,我的内在小孩会在恐惧中冻结,我会在那一刻傻掉,我整个人即时放松下来,喋喋不休的自我批判也瞬间烟消云散。
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之一,恐怕就是不对外投射我们的情绪了。朋友的一句话,就触发了我心里那个惊慌失措的内在小孩,童年时被大人指责、否定、质疑的心理创伤就像洲际导弹般自动启动向外投射的程序,即使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导弹拦截系统也拦不住。
当我们的情绪在对外投射时,我们根本就没有能力看清谁处于问题区,更不用说去倾听他人了。对外投射的情绪也在提醒我们,我们需要去看看自己有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了。
倾听的本质,是我们的自我修行。我们需要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对自己有所觉察,觉察越深,与亲人、朋友之间的爱就会越容易流动。看见他人的前提,是看见我们自己。我们是关系问题的所在,感受与需求是唯一的答案。
自我成长的修行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上期文章:
自我成长的修行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