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34岁!想想从不做“无用之事”的自己,还真是个奇葩……
01
“爱拼才会赢!”也不知这TM是谁发明的!
从小学到大学,上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34岁的自己突然这样问自己。
有些不好回答,有些难以启齿。是为了考试,只是为了考个好大学。
为了这个目标,从小到大,自己一直很认真、很专一!
记得从小学起,那会儿大概还是92、93年的样子,哇哦,突然觉得恍若隔世。
从那时起,自己居然便开始了补习之路,英语啦、语文啦……居然还有英语,是不是很洋气?
在当时,还真是一件挺牛的事情。一个偏僻的小山城,有这样超前的教育理念!
一大群同学,骑着自行车,裹着个大头套,在寒风中扭来扭曲,头套外面结满了冰凌碴子。但这并不能阻止大家把欢笑留在寒风中。
从那时起,一个概念便深深地扎进了脑袋,“学数学、学英语、学语文,反正学习课本知识才是正道!”
“有时间看所谓的课外书,不如拿来学习课本。”
“看闲书,就是浪费时间,就是学习不用功!”
眨眼之间,进入初中。那是1996年,居然就有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的区分。
在此之前,我还已经参加过了小学与初中的“衔接班”,授课老师都是初中重点班的老师,而我在这个补习班走了“狗屎运”,受到数学老师的特别青睐。
为了进重点班,真叫一个挤破头!各种找关系、找啊找……
就这么一个小山城,谁不认识谁呀,居然还真的硬生生的能把学生们分成三六九等,想想也还真是为难了当时的校领导。
可是,自己关系不硬,没能够进入重点班。但是,没关系呀,我有上面的“狗屎运”护身,那个数学老师居然点名要我……
初中期间,自己坚守着内心的信念,坚决不做“无用之事”,坚决不看“无用之书”。
一心扑在学习上、补习上,不闻窗外事、只读“课内”书!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永远是自己的命根子!
记得那时有一本特别流行的青春小说,叫做《花季雨季》。我没忍住,还是看了。记得曾经哭的稀里哗啦,看完后心中充满悔恨。
这样“浪费”时间,别人会甩你几条街的……现在想想,这想法还真是奇葩到了可爱的境界。
后来进入重点高中,幸运女神没有再次眷顾我,可男神也没来,我没能进入重点班。
失落的心情可想而知,什么乌云密布呀、电闪雷鸣呀……反正感觉,天塌了!
但是,这并不能阻止“火星人”继续前进的脚步。“这可是高中了,要考大学了,更加不能浪费时间。”
自己这么想,也继续践行着自己的“不读无用之书、不做无用只事”的信念。
除了课程学习,不浪费一点时间看所谓的闲书。上厕所也要背几组单词,便秘也值得!
枯燥乏味,唯有自知!
一路挣扎、一路狂奔,从未环顾左右、从未自省反思,只是这么低着头一直向前跑着。
身边也从未有人提醒过,“兄弟,该抬头看看方向正不正了,别跑了半天跑偏了……”
再加上自己的狗屁信念“不看无用之书”,后果就只能自己“呵呵”一下了。
02
“我得了一种怪病~”
什么样的经历,造就什么样的性格,造就什么样的心态,进而造就什么样的人生。所谓性格决定命运。
这么多年的求学经历,自己精心雕琢出的“心态”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想来想去,居然是个贬义词,不!是个中性词,名叫“功利”!
症状突出表现为,学习读书也好,生活工作也好,与人交往也好,功利之心无处不在!
特征如下:目的性强,不做“无用之事”,为达目的,从不会关注周边的风景,几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只是一味地向前发起,一次又一次冲锋。
这仿佛是一种病态,我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功利病”。
都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又说“人心之病最难医”。归纳起来,就是,这病,得自己治!
说到这里,突然惊喜地发现,“无用论”与“功利病”,居然是对“亲兄弟”,有因有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让自己想到了白岩松在《白说》中的一段非常有趣的话:
“人家说假如一个外星人掉入地球——掉到其他国家命运可能相同,掉入中国可能会有不同的命运——要看掉到哪个省。如果掉到陕西,就会把它埋上,一百年后再挖出来;如果掉到浙江义乌,就制造一批模型;如果掉到东北,训练训练上二人转舞台;如果掉到北京,“赶紧问下是什么级别,要不不好接待”;如果掉到广东,一般都是做汤喝了……”
我想到,自己是内蒙古人,完了完了,这要是掉到内蒙古,那不得先把他喝翻了,咱再说其他的事?
呵呵,看来,在这个“爱拼才会赢”的国度里,其实,我并不孤独!
03
“心中住着另一个自我!”
好在,不知从何时起,自己居然开始嫌弃自己,甚至厌恶自己!
或许是因为疲于奔命这么多年,累了。
或许是因为开始思考所谓“人生的意义”,“我为什么活着?”
或许是因为不想自己的孩子,也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或许……
此时此刻,内心之中,仿佛有另一个声音在质问我,这个声音很强烈,而且很真实,不知从何时起,经常能够听到“他的声音”。
“这是真的吗?你真的是这样想的吗?这样的想法是否是另一种意义的’功利’呢?”
有些恐惧,不敢正视“他的眼睛”?有些好奇,“你是谁?”有些疑惑,难道精神分裂了?
这应该是“内心的自己”,是“真实的自我”!虽然丑陋,虽然有些黑暗,但是,我还是看见了他,还是勇敢地直面了他。
直面内心,解剖自己,相较于儿时的经历,现在的自己,更加愿意尝试一种逆向的人生,一种没有“功利”的“无用”的人生。
比如读书,儿时为了考大学,其实也没搞清考大学又是为了什么。成人了,又是为了恶补缺失的知识,试图短期之内吃个胖子。
现在,喜欢读“闲书”,读“无用之书”,读“喜欢之书”,“读到跟你有着相同经历的人,在那个死路尽头记录下来的所思所想,帮你推开一扇新的门,让你有力量背负着痛苦继续行走。”
比如写作,开始只为发发稿子,提升写作能力。现在,逐渐爱上了写作,提起笔便不想停下来,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和鼓励,甚至能影响到哪怕一个人,也是件非常开心的事。
比如社交,以前只想交所谓的“有用之人”。现在,什么人都想交,而且非常渴望,渴望看到别人的人生,渴望看到别人的经历,渴望听到别人的感悟,渴望丰富自己的人生体悟。
……
甘地曾说,信任左右想法,想法左右话语,话语左右行动,行动左右习惯,习惯左右价值,价值左右命运。
想法的质变,带来了认知的变化,进而影响到行为的变化,对待生活的态度、交友的态度、做事的态度,对一切事物的态度,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这个变化的过程,是做“无用之事”、为“无用之人”的过程,也是逐步剔除功利之心的过程。
至于藏在内心深处的另一个自我,自从看见他、正视他之后,自己变得更加坦然,也不再害怕,常被看见的“他”,也变得更加自信。
古人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用“无用之事”滋养“有用之心”,修炼灵魂、提升心志,反倒更加轻松,更加自在!
所谓,人生需要多样的滋养。大概如此!
公众号:胡子大叔BeBetter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欢迎进入思考与阅读的世界。
期待您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