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免不了要备课。一备课,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印象中的诸葛亮,在《三国演义》可是神话级的人物,在《出师表》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在陈寿的《隆中对》里,更是见识了一个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的神人。杜甫对他推崇备至,不仅写了《八阵图》,说他“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还写了《蜀相》,赞他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一句“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更是让我对诸葛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
为了上好《隆中对》,仅凭过去了解的一点皮毛,或者上古文的套路,我当然可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可是,我还是决定深入备课,这一备课,我却感觉对诸葛亮有了陌生感:这就是我崇拜的诸葛孔明吗?
早先我已知道赤壁之战是周瑜的功劳,硬生生地被移花接木给了诸葛亮。我知道周瑜的心胸狭窄是人为地丑化。我也知道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是不讲义气。但是,我不知道诸葛亮的“收二川”是巧取豪夺,恬不知耻的行为。益州分为东西两川,外加南中。属刘璋管辖。诸葛亮是这样评价刘璋的:刘璋暗弱,暗弱的意思是昏庸无能。我的疑惑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国君怎么能让他的百姓“民殷”,让国家富强的呢?于是,我打开了百度,一查,发现了一个细节,刘备进兵包围成都,派简雍劝降刘璋,当时城内有三万精良部队,粮食够支持一年,官吏百姓都想抵抗。我就更加疑惑了:如果刘璋昏庸无能,不知存恤百姓,那官吏百姓怎么可能都愿意为之以死抗争呢?倒是刘璋,声称自己和父亲据守益州二十余年,没有给百姓施加恩德,却因为三年抗战,让大量的百姓死在了草莽野外,他本于心不忍,更不忍让百姓为了自己负隅顽抗,于是打开城门,出门投降,部下没有不哭的。
孟子曰: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只对一半。刘璋把刘备看成宗亲,结果引狼入室,以忠厚之心对奸诈之人,自然一败涂地。诸葛亮完全混淆黑白,明摆着欺软怕硬,狼子野心,他的忠只是对刘备,且为了成功不择手段,这就是史书中的“英雄”吗?
继续查找,我发现他领导的历次的战争,并非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六出祈山讨伐魏国,两胜两败两未交手。摆起八卦阵,只是为了逃避陆逊的追兵,七擒孟获倒是非常了不起,我以前就很佩服他能把孟获玩弄于股掌之间,可是,现在才知道人家孟获是少数民族,蛮夷之地,武器落后,也就能欺负人家的淳朴善良。
诸葛孔明,当然还是很了不起,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但是,多多少少,还是有些被神化了。历史是人写的,陈寿是蜀人,自然美化刘备和诸葛,丑化曹操和其他人,未免有失偏颇。
用孟子一句话做结:尽信书,不去无书。看人应该辩证公正地去评价,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也不能盲人摸象,管中窥豹。
还有一句话,不得不说:越是熟悉,越是了解,越感觉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