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修身”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我们先来看一下儒学经典《大学》中的第一章节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什么是修身呢?
修身,应理解为修正自我行为,从上面章节可以看出,修正自我行为的前提是正心,那怎样才是正心呢?我们继续从《大学》中寻找答案。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上面一段文字,说明了人处于各种情绪之中,处于各种欲望之中,则心不正。这个正可以理解为:不偏,正常态。人的心灵正常态为清静、安宁的,如同平静的水面,照人照物都很清晰,不变形。如果水面起了波澜,则再照人照物则会不清楚,变形,照不出本来面貌。而人在心不正(处于喜、怒、悲、忧、恐各种情绪之中时)的时候,也就是说心灵不是清静常态的时候,就如同起了波澜的水面,在处理各种事情时都会有偏差,过激行为。或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这种状态下做出的决定往往是不理智的。人的行为,是人心灵的外在表现,心不正,则行为也会出现偏差。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种种不理智的行为的往往都是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把控不住自己的行为,这就是心不正则身不能修的例子。所以说修身的前提是正心。
那怎样才能正心呢?更重要的是怎样才能时时正心呢?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要先致知,然后才能达到意诚,意诚之后,才能心正。致知就是明理。所以第一步就是明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让人明白自己的心灵是什么?人的心灵也叫佛性、真空、法身(佛家叫法)、也叫道体、谷神(道家叫法),也就是人的生命的本质,人人都本具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总能源,也就是人的觉性,人的觉性通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来感知外在的万事万物,从而产生各种感觉。这个感觉是心灵本体所生,是幻化之物,是有生有灭的。但如果人不知有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本体存在,就会沉迷于外在的这些形形色色,落于各种感觉中,如遇重大变故,可能会感觉不能承受,就有可能走向极端。明明德,就会知道自己本身就有个避风港,安乐窝,知道漂泊的心应该止于何处,知止,止于至善之地(心灵所在),心才会定静神安,此时静思,悟理求真,联系自心,参悟圣人经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明白宇宙人生大道理,明白人的生死本末,明白宇宙万物来龙去脉。此时心有所止,不再产生怀疑。然后才会意诚,走上修心之路。
第二步是炼心。明理之后,人看待问题能从更高层次来看,自然不会太拘泥于小处,烦恼也就解决了一半了。就像大人看两个小孩因为一块糖哭天喊地的是不是很可笑。但是人的定性不经过修炼,还是不能时时处于“心正”的状态,可能还会被随着感应到的外物牵跑,怎样才能越来越减少心灵来自于外物的干扰,让心灵处于常清常静的状态呢?那就需要炼心。炼心的方法,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啊,这是一门功课喽。先从简单的来说,可以时常收敛自己的心神,做事情集中精神,不三心二意。心平气和,神安气宁。外乱我定,外闹我静。强烈推荐大家关注公众号“天圆心灵学”,然后根据提示关注直播间。这里面的课程都是基于中华心灵学的,以明理、炼心为核心的课程。中华心灵学是张玉林先生创立的,中华心灵学也是人的生命学,其核心是研究人的心灵本体。其中既有完毕的理论体系,又有简单易行,炼心强体的实践体系。该直播间的郭智刚老师,就是张玉林先生的弟子,跟随张玉林先生数十年,深谙儒释道经典,讲解深入浅出。相信您一定会受益匪浅。
人能时时处于心正的状态,则身修矣,其行为必定是正常态的。只有其行为能时时处于正常态,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能安宁,所以儒家提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人人修身,则家齐、国治、天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