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个i人,有一份不错的工作,铁饭碗、高收入、不累,日常两点一线,虽然有点失眠,但好像也不是太大的问题。对于牛马来说,这种情况听起来是不是还不错?
今天要说的这本书《间谍静静执起琴弓》的主人公橘树,一开始就是这样一个生活还算可以的牛马。
但是平平无奇的上班族,平平无奇的一生,没有什么阅读价值。就像格里高尔要先变成甲虫,才有《变形计》。
所以橘树也突然被上司要求伪装成大提琴学员去音乐教室做卧底,收集对方违反著作权法的规定。
橘树听到消息就汗流浃背了,因为这是一种能撕开他过往伤疤的乐器。
然而这份相当不错的工作,他也丢不起。权衡再三,橘树还是服从了命令。
起初,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任务——每周公费去上音乐课,并偷偷按下录音键。这就是全部的卧底内容。
可随着时间推移,音乐、老师浅叶以及其他学员,都以一种未曾预料的方式走进了橘树的世界,照亮了他原本孤独、被噩梦和失眠纠缠的生活。
橘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卧底任务:一方面,他觉得“自己一直以来从事的工作并没有错,它是有意义的”;但另一方面,正如纪伯伦所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人与人的相互照亮”,橘树没有办法再心安理得欺骗自己的老师,有时候他会故意“忘记”录音。
就这样,橘树成了一个双面间谍。
然而随着开庭日临近,他必然要做出自己的选择,而对自己有恩的老师,也随时会发现他的卧底身份。
阅读这一部分的时候,你会跟橘树一起揪心,一起被治愈,一起陷入矛盾,一起紧张达摩克利斯之剑什么时候坠落。
结尾暂不剧透。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很好看的消遣读物,它有标准的故事结构,符合坎贝尔提出的英雄之旅模型:启程-启蒙-考验-归来。同时节奏流畅悬疑感十足,打开书就仿佛坐上了滑梯,根本停不下来。
但是,好看的故事并不少,为什么选这本来消遣呢?这也是我特别想介绍这本书的原因,它讲出了大部分当代人面临的一种困境。
当人适应了一种既定模式后,就仿佛陷入了某种“路径依赖”,哪怕这种模式让自己每天如深陷泥沼般看不到光,也难以鼓起勇气去挣脱。
橘树的泥沼就是他过往的创伤,以及进而引起的自我封闭。书封上的皱鳃鲨,是一种生活在深海、不见光,且面目丑陋的鲨鱼。这正是橘树的内心折射。
如果没有外力驱动,他宁愿做心理医生的常客,也不打算改变现状。
但故事安排他走出了舒适区,浅叶则成为他的精神领路人,逐渐融化了橘树内心深处跟他人隔绝的冰墙。当橘树终于鼓起勇气向浅叶透露多年来独自保守的秘密时,浅叶严肃地说:
“这既不丢脸,也不可耻,它不是你应该感到羞耻的事情。对不起,怪我硬要你说出来。”
听浅叶道歉,橘的脑中瞬间变得一片空白。
习惯了身处黑暗,突然看到亮光时,就是会有这样“一片空白”的反应吧。
橘树也经此认识到,自己对于外在世界的恐怖想象其实是一只巨大但虚幻的怪兽:
那道厚厚的透明墙壁自动扭曲了世界的真实面貌,这是自身内心的不信任所构筑出的巨大防御墙,它把眼中所见的一切全都转化成了威胁。然而这种威胁只是幻象。真正的现实永远在恐惧的另一端,等待他伸出手去触碰。
成年世界大都是伤痕累累负重前行,很少有人有勇气去想:我为什么要这样活,我为什么不重构一个更好的生活秩序。
橘树在卧底的过程中开始这样想了,最终,也一步步把自己从泥潭中拉起来了。这就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提醒我们勇敢地帮助自己、爱自己。
当然这个过程必然面临着个人新旧秩序的交战,橘树在初始阶段,状态也一度更糟,但坚持下来,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有三组核心关系支撑着我们的人生:我与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这三组关系的立足点,都是“我”。也只有建构稳固的自我关系,我们所努力建设的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才不会是空中楼阁。
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自我成长的路径启示,如果你想对现状有所突破又不知道如何突破,那从培养爱好和培养一段真挚的感情开始,或许是一种参考。
总之,《间谍静静执起琴弓》不是普通的间谍小说,它对人生有深刻思考。它让我们看到,即便生活一地鸡毛,我们依然可以坚守内心,找到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
它也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渴望,让我们在阅读之后,不禁对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进行反思。
在书的开篇,橘树从楼上走向昏暗的地下档案室,等待他的是未知的大转折。焦虑也即刻蔓延。随着阅读深入,故事一步步走向光明,读者也仿佛经历了一场自我救赎。这种心灵按摩之旅,是当代大部分人都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