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单位举办了档案征文比赛。本无意参赛,毕竟我并不擅长写这类文章 。无奈,被指名需代表本部门完成任务。通知发出一个星期过去了,脑袋仍旧是一片空白。
在临近截稿前三天,我们领导竟然要求以班组的形式,每个班必须上交一篇。很不凑巧,由于另一个班组人员不足,我暂借过去一个月。原来的班组把这个写文任务交给我,而当时所在班组的伙伴也要我代表完成任务。我欲哭无泪,笑说我憋它个十篇出来,人手一篇。大伙哈哈大笑,说这个方法可行,总有一篇能中稿的。
最后两天,正逢休息。第一晚,我把自己关在房里,把打印的一叠范文拿出来,一边看一边构思。其中一篇范文给了我一点灵感,开始动手。东拼西凑,一直到凌晨,文章终于成型。虽然有点勉强,其实是有部分是借用别人的,但读起来也还好,至少整篇文章语句通顺,段落之间的转折及衔接,大体说来算是自然的。
第二天上午,抽空去了一趟博物馆,由于赶时间回家做午餐,匆匆走了一圈,将一些有用的资料拍了下来。下午,女儿去学校后,打开电脑,将那些资料整理合并,变成文字的形式,凑合成一篇文章,最后取了个不错的题目。晚上,对两篇文章进行了检查及修改。
期间,应一同事要求,要帮她修改她的文章——奶奶的照片。打开她的文章,将近三千字的一篇抒情散文,感情是丰富的,读来能懂她想表达的主题。但一些句子不太通顺,且存在语法错误,口语化是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她这文章与档案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不符合主题要求。我让她以档案的角度,通过奶奶的照片来铭记她的一生。并将我去年的征文发给她看,告诉她可以借鉴一下文中的方式。
我去年那篇征文,是以新旧两张照片来讲述城市的发展,与她的这篇其实是有共性的。 晚上,她将文章修改了一下,在开篇部分将相片与档案存在的关系作了一些描述,并加入了一些词字将文章重点过渡到回忆之中去。再读这篇文章,有了较大的不同,看着是符合要求的,便静下来细细检查及修改。足足花了近两个多小时,总算将文章完善。该删的删,该改的改,并加入了一些我个人的语句进去。最后,苦思冥想了好一阵,取了一个较为诗意的文章名。将改好的文章发回给同事,她大呼感觉很不一样了。
一周后,结果出来了,我们的文章都得奖了。意外的是,她的那篇还是个二等奖。而的我两篇,都只是三等奖。那位同事在班群说,她的文章能得奖,全靠我用化腐朽为神奇的文笔把她的文章修饰了一翻。我笑说那也是因为她文章底色不错,才能修改润色。这倒也是实话,她其实是有一定的文字功底的,如果用心去多写多练的话,是可以写出不错的文章来的。而我,平生第一次给人这样修改文章,也是收获不少的。同样,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
说回获奖这件事,其实说意外不意外,说不意外其实也还是意外的。如今这个年代,愿意写东西的人太少,虽然我并不擅长写这种文章,但为了完成任务,我也确实是付出了蛮多的心血。但两篇都获奖,还是有点意外的。毕竟,会参赛的,本就是各部门的能手。
本次征文的评定方法,是采用盲选的方式,三个评委给每一篇文章打分(文章删除投稿者姓名),最后汇总而成。在不多的征文里,最后评出6篇文章,按分数高低排名,产生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虽然说我只是个三等奖,但我占用了两个名额,给人感觉还是挺不错的。但看看一等奖的那位同事,她还将二等奖也霸占了一位,不由地对她大为赞叹。她是宣传部干事,这两年在日复一日的日常工作宣传通讯写稿中,写作水平的确练了起来,每年的稿费都令大家羡慕不已。这次能拿一二等奖,实属实至名归。
而回过头一看,我们这些,其实都只是陪衬而已。不过,看最终成绩,与去年相比,都不算高分(我去年的三等奖平均分比今年一等奖还高)。只能说,所谓获奖征文,其实也是仅有之选,有点尴尬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