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28 22:47
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阴 有小雨
2012年,在迎来教育部《3——6岁学习与发展指南》这一学前教育的春天之后,2013年的初夏,在凉风习习,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的天气中,带着几许期盼,几许兴奋,又几许敬,我走进天津外国语大学的逸夫楼,聆听华教授的专题讲座。
华爱华教授是参加《指南》制定成员之一,也是编写《指南解读》人之一。
来到逸夫楼礼堂,远观华教授,微胖型中等身材,齐耳短发,衣着朴素,大方,得体。
在为期一天的专题培训中,华教授为我们做两个方面的专题:一是《活动区游戏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在上午完成。另一方面是《<指南>艺术领域的理解与实施——以幼儿美术教育为例》,这是在下午要做的内容。
《活动区游戏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这一专题,她从正确理解幼儿园的活动区活动谈起,分析了区域活动的目标、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弊端;讲解了游戏在幼儿学习与发中所起的独一无二的作用;教师如何支持和指导幼儿的发展等,帮助大家清楚认识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理念的科学依据。主要例举了贯彻落实《指南》前沿幼儿园数学领域游戏化的范例。理论与实践一结合,说服力极强,让人心悦诚服!
之前也知道极力推崇“游戏”在幼儿园的教育手段,也对其依据略知一二,今天得华教授这么一指点,真是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不愧为大家!
把华老师讲座中的经典语言记录如下:
因为孩子不会或表达能力不清的特点,因此小儿科的医生会通过孩子表象判断孩子病情。幼儿教师就应该像小儿科的大夫,通过孩子的行为判断其发展水平。
这是华教授在谈及教师如何支持指导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发展时的形象生动的比喻。
1、孩子的替代水平(表象水平还是直观水平)2、情节的丰富性的复杂性
这是谈及孩子角色游戏评价指标时总结的两点。
既帮助幼儿不放弃游戏,有推进其发展;懂得游戏的老师一定是好老师;(孩子在区域活动时)教师要管住自己的嘴和手
这是在谈及教师在游戏中介入和推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时讲到的。
华老师带来的一段国内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录像让在座老师为之一振:幼儿园的孩子在一个没有任何认为装饰的区域中,自由自在地活动,爬、钻、跑、跳、投……形式多样。孩子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正如我们经常从电视中看到的西方理念不错的幼儿园画面。这应该才是他们的乐园啊!
孩子们有些动作让老师们看得一声声惊呼:哎呀!要是放在自己园,肯定不敢尝试!为什么?安全呗!要是出现安全事故咋办?可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更多的幼儿园会选择保护:地面铺上塑胶;孩子们的活动权权在老师的视线范围,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我们的孩子在过度保护中失去自由,缺少欢乐容颜,一个个倒像被关进笼子的小鸟,亦或更像少管所里的犯人,行动受限,行为受阻!
试想,温室中的花朵怎能耐得住严寒和酷暑?越不让孩子锻炼,孩子受伤的概率会越大!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会自己收拾整理场地,规整玩具材料。一个个有条不紊,井然有序。整个活动很少看应该说没有到老师参与,指手画脚的影子。
如果说区域游戏内容给人,耳目一新的话,那么下午的《<指南>艺术领域的理解与实施——以幼儿美术教育为例》讲座,更会让人为之一振,不愧为华老师结束语所言:“有些颠覆”。
华教授和大家一起回顾了《指南》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目标所凸显的精神及特征;解析了“艺术感受”是幼儿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培养感官的敏锐,心灵的敏感,有效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分析支持幼儿自主表达与表现的要点: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与表达和让孩子大胆表现。
范画教学对幼儿艺术表现负面影响;限制孩子思维,扼杀孩子创造,使幼儿对绘画丧失信心等。临摹范画出来的儿童作品不是孩子要表现的内容,它缺乏灵性。老师教画成了只教技能,然而这个所谓的技能是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协调性不断得到发展后也能掌握的,即使教师不教孩子作画,他们照样会自己画,而且会画出表达他们内心世界的事物,孩子的内心世界纷繁复杂,各不一样,因此孩子的绘画作品呈现出来也是各不相同的。
下面介绍一个《认作品》实验 :
在让孩子临摹范画一段时间后,拿出孩子的临摹作品,大部分孩子无法从众多的绘画作品中认出哪幅是自己的,然而创作绘画则不然!
这一实验准确地说明临摹绘画是缺乏内心活动创造过程的!
在对待孩子的作品时绝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评价,冠以“好”或“不好”的标签!如果没有老师对绘画技能有一个衡量的标准,所有的幼儿天生都会画画。也绝不会出现孩子面对老师一脸茫然“老师,我不会画”的现象。
真正想学画的孩子,长到了十几岁肯性来得及!技能是好学的,想象力是不容忽视和错过的!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与 表现,幼儿的绘画之所以看不懂,正表明他们是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绪。
孩子的绘画要经过四个时期:
1、涂鸦期(1.5~4岁)。按进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无意识涂鸦阶段。1.5岁左右的儿童有机会接触笔、纸时,会在纸上画断断续续、曲曲弯弯的不规则线条,是一种乱笔画。它是一种不受或少受视觉控制的纯肌肉运动,因而形成无方向的杂乱线条。第二阶段为控制涂鸦阶段。2岁左右的儿童经过练习,掌握了一定的使用纸、笔的经验后,逐步学习控制手的动作,注意手、眼之间的联系,会在纸上画出上下左右有一定规则的线条。并会在纸上重复地面圆圈,能交替使用两种不同的颜色笔。第三阶段为命题涂鸦阶段。在此阶段出现简单的命题,虽不能画出真实的形象,但已有明显的表达意图,常用圆形物代表所要表达的物体。一面画、一面喃喃自语,说出所要画的物体的名称,命题涂鸦阶段是个很重要的关键期。它已表现出儿童希望凭借绘画与别人交流思想的意向,就像婴儿咿呀学语的方式一样。如果儿童能较顺利地达到与别人交际的意向,他会加强学习与观察,然后摆脱涂鸦期而进入一个新阶段。
2 、象征期(4一5岁)。4岁左右的儿童,随曾语言能力的发展,思想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幼儿从活动中逐步积累起对物体的初步印象,同时在涂鸦活动的经验中,学习控制手的小肌肉运动的能力,为幼儿学习绘画创造了条件。这个时期,幼儿的心理符号是由直觉控制的,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概念常以自我为中心。为满足自我需要而行动,不受社会评价的约束,因而如果成人不加干预,他们就能大胆地、独立地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创造出直觉的象征性图式。由于知觉的不完善并缺乏综合概括能力,因而,描绘的形态多半是粗略的、不完全的,常会遗漏某些部分,如把圆圈套当作头部,整个头部只有两只眼睛。
3、概念画期(5—8岁)。这个时期的儿童画基本上是用线条勾画出平面的二维的物体轮廓。因为这种轮廓线较易把握物体的外形特征。随着视敏度、精确度的提高,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观察也就越来越精细、客观。同时,儿童通过电视、电影和大量的图书、画片,逐晰了解社会已形成的艺术手法,于是在儿童的画面上概念的属性增加了。他们画出来的人、房屋、动物、太阳常常是一种模式里套出来的。人的轮廓校样大致相似,只能从头发和服装上分辨出男女,从高度变化上看出是大人或孩子。房屋则大多数是梯形或平顶的屋顶,开了几扇窗。这种概念画的形式,需要把握物体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然后用结果符号描摹出来。应该说,这是以较象征期更加复杂的认识过程为墓础的,是儿童抽象化能力的萌芽,从象征期到概念画期,儿童的绘画表现为三个特征:其一,表象符号的形成;其二,感觉的强调和夸张;其三,主观印象的表现。
4、写实期(8—15岁)。随着儿童用维性质的变化,儿童画的内容也逐步趋向写实。由于他们视野的扩大,绘画的内容也日益丰富,且能反映出日常生活的细节。绘画的形式大多仍采用线条、平面造型,但为了力求接近真实,开始用三维立体表现方法。写实初期,大约在8一11岁左右。儿童开始对不分里外,赤裸裸地把所知道的一切搬到画面上的那种“透明画”的表现方式表示不满,探索着用简单的透视原理,隐去那些不该看见的部分。并注意到物象的重叠关系。9岁以后,儿童在色彩使用上有飞速的发展,能表现丰富的色彩情感。写实后期,在11—15岁左右。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主观的审美意识、审美要求及表现与客观技能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儿童在尝试对自然进行再现描绘时感到困难。画面单调,有的干脆用文字注释代替画面语言,与幼年时期大胆作画相比显得逊色不少。儿童绘画的热情面临危机。特别是13~14岁的儿童进入了初中阶段,两极分比现象比较明显。部分儿童由于绘画进步困难而退渐丧失信心,把兴趣转到其他学科上去。少数绘画基础好的,创作上有明显的提高。个别学生产生对绘画的迷恋,主动在课外进行练习。他们的绘画逐步脱离自然的再现描绘,向有意识创作阶段过渡。(网上资料)
孩子的绘画作品有“画所知儿非画所见,幼稚的概括和夸张,满足于表达的过程”的特点。
他们的绘画之所以看不懂正表明他们作品“形”不似,当只要倾听他们解释自己的作品,就会让人感到一种“神”似,这里的“神”就是幼儿内心世界的一种“灵性”。
因为孩子书面语没有建立,口头语表达不够丰富和准确时,往往会通过绘画手段表达自己内心世界!
绘画教学就要去珍惜可贵的儿童本真!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儿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这不得不让我联想到刘姐姐、江南老师的作文教学:追求灵动性的,孩子天籁之音式的纯天然的表达!)
今天一天的学习收获满满!回到家来上网搜索华教授资料,还真不少!下载一部分录于此:
个人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
主讲课程:学前教育学、游戏理论、幼儿心理学等。负责的研究项目有“0-6岁婴幼儿一体化教育”,“幼儿园游戏课程的研究”等
社会兼职: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游戏与玩具专业委员会主任、托幼机构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
《幼儿游戏理论》、《教化与造化的智慧》、《学前教育改革启示录》、《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译著)等。
对华教授有了近距离接触,相信今后会更多地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