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培(1793-1867),号芝台,河南商城人,生于书香世家,幼时勤敏好学,28岁时授翰林院编修,正式迈入仕途,一步步走向大清王朝的权力核心,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为官近42年。
周祖培所处的时代大清帝国已日薄西山、风雨飘摇,乾隆末期的挥霍无度、官员腐败,嘉庆、道光时期的暗流涌动、力不从心,咸丰时期的外族凌辱、农民起义,同治时期的国运衰微、无力回天,居庙堂之高的周祖培都一一经历过。
他的为官生涯中没有大起大落,就是一个“熬”,靠着中规中矩、稳扎稳打、勤敏敬事一步步的升迁,没有彪炳千秋的文治武功,甚至手中都没有实权,和康熙圣朝时期的陈廷敬相比,侧面反映的是一个帝国从荣耀走向屈辱的过程,让人扼腕叹息。
周祖培身上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孔孟情怀,同样心怀社稷苍生,但是,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黎民百姓,任何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更迭中都是微不足道的,他有内心的挣扎,有对太平军、捻军祸国殃民的担忧,也有英法联军的船坚利炮威慑大清、洗劫京城、火烧圆明园的锥心之痛,更有对签订一个个割地赔款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和无奈,《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它们像是一把把利刃狠狠刺向每一个人的心口。
一直到75岁,朝廷都没有恩准周祖培这位四朝老臣致仕。最终他在京城辞世,这里是他梦开始的地方,从开封贡院的意气风发、胸怀大志,到地方为官的棱角渐平,再到京城的人情练达、宦海沉浮、刀光剑影,最终躺在病床上的他只是一位思归故里的普通老人,他眷恋着故乡的黄柏山、观音桥、汤泉池、族人弟兄、一草一木,虽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无愧于心,他饱经沧桑的眼神渐渐黯淡、迷离,仿佛是最后的告别,留给大清的只剩一个踽踽独行、苍凉而落寞的背影。在他死后,灵柩被护送至生前魂牵梦绕的商城,得以长眠于故土,赐谥号“文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