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多年前的国学文化中的《论语》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今日尽人恰逢读到《论语》为政篇关乎孝道的言论,深有感慨,不禁对自己和当今世人的尽孝方式又陷入深思,久久不能平复。
《论语》为政篇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此处有两种理解,下图已附上另外一种解释)
《论语》为政篇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子游和子夏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霸,两个高材生同时向孔子问孝,孔子给出的答案核心思想其实是一致的,只是表述上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孔子向来的教育理念是因材施教,所以教出来的弟子各有各的特点,在各个领域都能大放异彩。
因为两位弟子都学有所成,所以学识方面当然会比自己的父母有更高的领悟和造诣,难免会看不起自己的父母,会给父母脸色看,不会存心孝敬父母,所以劝诫两位有所成就的弟子要尽孝,不要忘本,不气你的父母比什么都强,和颜悦色的对待父母、让父母开心愉悦比什么都重要。
现在我们回观一下我们自己对待父母的方式,且不说新闻报道了多少嫌弃或抛弃甚至残忍杀害了一辈子含辛茹苦生你养你的父母,就是那对一把心酸一把泪把你拉扯大、供书教养的父母。我们的社会当中有些忘恩负义的人偏偏就是做出了如此这等的“好事”,父母将一辈子的青春都奉献给了你,等你长大了,有毛有翅会飞了就再也没有回过头来看一眼支持你走到现在的父母,是吗?
当然,这是极端的情况,也许离我们也远得很,亲爱的你再不济也不会对自己的父母做出如此荒谬的事,对吧。但是,我们当中也有不少的人会出现子游和子夏的如何尽孝的问题不是吗?俺也一样,不知道如何才是对父母尽到了为人子女的孝道。一直以来,因为物质的匮乏,我觉得所谓尽孝就是有所出息和打钱回家就可以了,这样他们就会开心了。
但是今年,我失去了经济来源,第一年没能按时打钱,还要做伸手党,我开始变得暴燥不安,整个人失掉了平衡和安全感,感觉也失去了地位,没有发言权。即使这样,我还是会戾气十足,时不时会将气撒在母亲身上,觉得她是个一无所有的存在。
我们说一个人穷的原因,不是懒就是贪,但是她来到这个生命阶段的关头依然一无所有,就像一个刚毕业的学生一样,你觉得她会是什么问题?是不是也像我一样觉得她哪哪都有问题,没有家世没有存款没有人脉没有工作没有人陪,有的只是现在住着的不动产的陪伴,这算什么陪伴嘛,这只是人类最底层的安全需求而已。
但是换个角度和转换一下思维,不难发现,母亲不是已经将最好的都给了你吗?那她自己还能剩下什么吗?即使她有再多的缺点和不济,那也是因为你才会这样的,你会不会想到本质上是你的出生害了她,而不是她没有能力害了你呢?急病可以乱投医,但是不要动不动乱投怨气,所有的愤怒都来自你自己的无能,与他人无关,更与你的父母无关。
因为你的父母基本上是放弃了他们的自由来把你养大的,他们值得你的认可。这一点你应该很清楚,因为你现在仅仅做一份工作(或学业)就已经忙得焦头烂额。不是每对父母都为养儿育女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就像没有人为自己的人生做好了准备。
他们可能做了很多错事,但他们是在努力做这些事情。你可以不认可他们的想法和做法,但请认可他们的努力,这才是对话的开始;将心比心,你也不喜欢别人只拿结果评判你。
你要知道,是父母和家人们一直以来对你的供养和培育,你才有力气走到现在,人生每一步都不容易,但是因为家人们在你还没有获得经济来源的时候,也就是说23岁大学毕业以前,一直是家人们在默默的守候和支持着你,她们也有自己的生活和梦想啊,但是她们却为了你的学业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和梦想,成全了你。所以,你有什么理由不去回馈给她们呢?
在父母的那个年代,我的父母也只有小学和高中学历,为了生育和培养我们几朵金花,几乎耗尽了他们的一生的力量,甚至现在来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已经“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有心无力状态了,还要为我们几个女儿操心。
难道你们的父母不也是这样的一辈子就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平安喜乐吗,可怜天下父母心就是这么来的吧。所以,当你觉得自己的父母不够优秀、没有能力给你创造更好的条件的时候,请你一定要保持清醒,他们其实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了你最好的养育了。所以我们要像子游和子夏一样,学有所成也要尽孝啊。
如何尽孝这个终极难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就像孔子对每个弟子所说的孝都不一样,每个人的家庭环境和气氛都不一样,所以尽孝的方式也都不一样。而我跟父母最多的对话来来去去无非就是:啊,天气冷了,多穿点衣服;啊今天家里天气怎么样啊,注意身体;啊,没事我就是比较忙,很久没有打电话回来,问一下家里有没有什么事,最近妹妹有没有打电话回来啊,姐姐们怎么样了啊,还好吗?
一般这样的通话时间不会超过5分钟,能讲到10分钟的都已经是破记录了,那肯定是有一个话题在聊,但是这样的话题真的也不多,最多也是父母问我最近身体好不好啊,要注意休息,教我怎么做有营养健康的饭菜来吃,不要老吃外卖诸如此类,他们从来不会说自己的事,即使有事也不会轻易告诉你说:啊我最近哪里哪里身体不舒服。从来就不会。
所以,当女儿的只能每次回家的时候多留心多问候他们,这里他们可能了就没有戒心了,会老实告诉你啊:我最近哪里哪里不舒服。这个时候你就知道是时候多买点什么钙片啊、老人营养补品啊这些东西给他们了。这是我们的日常,也许一点也不温馨也不高端也不温暖,但是这是除了定时打钱,我能够为他们做到的事了。
当然了,尽孝最难之处还会是像子游和子夏一样的“色难”问题,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所以才有“不敬,何以别乎?”的答案。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大多数我都差不多这样,没学经典之前对孝的概念都是模糊。所以现在很多人其实对自己的父母也不好,虽然没有大的伤害,但是在“敬”方面却做得很不够,有的会在父母面前“小心翼翼”,有的会在父母面前“肆无忌惮”,不一而足,但是都会有所愧疚。读过经典,我们会懂得,真诚尽孝,让我们成为父母的依赖才是所谓的孝之道。
前几天看过一段视频讲座,弘毅老师说他学习经典的秘诀就是天天学习经典,就像吃饭一样,我们每天都要吃饭,那么我们每天都在学习经典,这样我们的精神食粮就会一直充足,收获就会大。我觉得这位老师说得很对,如果我们能做到学习经典就像每天吃饭一样, 每天都学习,肯定会大有所获,所以我会坚持学习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希望传统文化可以给我带来滋养,助我消弭心理上那些脆弱和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