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说这本书很好看,推荐我看,她喜欢看有点玄幻灵异类的文字,我却不是很喜欢,也许是因为年纪,对这个世界似乎不再那么好奇,不再有漫无边际的想象,也不喜欢故事里强烈的冲突和矛盾。
昨晚看到很晚,早起又一口气把剩余的部分看完,感觉故事和文字还是挺吸引人的,充满了奇异的想象,也许这两年心肠硬了,倒也没有那些宣传语说的那么震撼。故事的主线倒是简洁,围绕迪伦一条路一直走一直走,直到圆满的结局,没有任何枝枝杈杈,但似乎这些文字所写,并不是在讲故事,碰触到的都是内心。女主的塑造自我不够温润,不是特别有感染力的形象。文章中大段大段的景物和心理描写我不太喜欢,很西方文学的风格,现在有些喜欢白描的那种叙事方法,如《活着》,虽然没有那么多直接心理描写,但是文字的那种张力会会让人欲生欲死。
也许是文化的差异,虽然看《十里桃花》也知道是虚构了一个神异世界,对万年不死的神仙明知道是虚构的,但是有文化认同的,这个虚构的灵魂摆渡的荒原和最终的天堂——每个人梦寐的自己的家以及灵魂不死的状态,多少还是有些需要努力接受。
这是本充满寓意的小说,似乎告诉我们,爱会使人充满力量,坚定信念,改变一切不可能。些许感叹,也许只有在小说里,爱情才会迸发出如此大的力量。今天的爱情在世俗的侵浸下,还有多少是来抚慰我们的灵魂的?在我们在人生的低谷时,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也许是朋友,也许是爱人,也许,也许只能是自己。朋友和爱人的陪伴和温暖也许能摆渡你到某个口岸,但真正的跨越和改变却似乎只有自己可以实现。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的确要穿过那么多的高山,峡谷,那么多的沼泽和冰冷的湖,但这个世界确实心随念动,你觉得这个世界是明媚的,那么更多的就是鲜花和阳光,你觉得这个世界是凄惨的,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疾风骤雨。要随时躲避内心的魔鬼的吞噬,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坚定,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才能走下去,摆渡自己的灵魂,到达荒原的彼岸,成为那个自己期待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