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92岁高龄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记述了他们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夫妻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记得是多年前,友人送我一本《我们仨》作为生日礼物,当时满心欢喜地接受,但读了没几页就被我束之高阁,现在再也找不见踪影了。或许当时的自己还太年轻,正是年少轻狂不识愁滋味的时候,觉得那是一个距离自己很遥远的陌生世界,既读不懂岁月的沧桑静好,也领略不了文字中的哀而不伤,更体会不到人世间的欢乐苦痛。
重读《我们仨》,感受又有了很多不同。首先被吸引的是这个温暖的书名,一个简单词语如一声呢喃低诉,饱含深情,暖入人心。然后,觉得这本书的篇幅不长,按理说应该很快就能看完,但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我是昼不释卷、夜则挑灯,细细咀嚼、反复回味才看完的,而且还看了三遍!看完之后,一直有个感觉,那就是行文看似朴素平淡,实则字字泣血,非有大定力大彻悟者不能写就,杨绛先生的哀而不伤其实是参透生离死别之后的顿悟与释然。
翻开书页,一时间看得云里雾里,看不懂古驿道、小船、客栈等指代了什么,只觉得有一股愁情烦绪浓得化不开,跟看悬疑恐怖电影一样,处处散发着幽魅诡谲的气氛,愚钝如我在看到第三部分的时候总算是看明白了。鉴于此,建议初读此书者不妨倒着来读,或许更加易于理解。
读罢,心内久久不能平静。思索良久,总结几点与诸位分享。
(壹)
钱钟书和杨绛属于一见钟情。第一次见面,钱钟书就傻傻地对杨绛说:“我还没有结婚。” 听后,杨绛也赶紧地说明:“我也没有男朋友。”熟悉的开场白,带来了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闻乐见结局。
杨绛先生在婚后成功实现了从一个大小姐到灶下婢的转变关于原因,她的答案是:“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我爱丈夫,胜过自己。”
多年后,钱杨夫妇从一本传记中总结到:“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十几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男女结合最重要的是感情,真正的感情是美好婚姻的基石,天地有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贰)
诗人辛笛曾说钱钟书有“誉妻癖”,而钱也毫不做作,给了杨绛一个极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则说:“我了解钟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
《围城》问世后,钱钟书在序中写道:“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地催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
相互扶持,互相欣赏,甚至相互崇拜,是维系婚姻的重要纽带。
(叁)
杨绛先生曾谈到一件事:“女儿钱瑗见我和钟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她学外文,有个很难的单词,翻了三部词典也未查着,跑来问爸爸,钟书不告诉她,让她自己继续查,查到第五部辞典果然找着。”
钱钟书在钱媛懂事后,每逢过生日,总要郑重地告诉她生日即是“母难日”。
“阿媛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媛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给孩子他(她)一个幸福美满的原生家庭,言传身教,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并且和他(她)做朋友。
(肆)
书中写到:“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
又写到:“我们在旧社会的感受是卖掉了生命求生存。因为时间就是生命。……因为我们不合格。然后国家又赔了钱重新教育我们。我们领了高工资受教育,分明是国家亏了。”
不管国家对我如何,我待国家如初恋。云淡风轻地描写过往那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还要加上一句“分明是国家亏了”,拳拳爱国之心溢于纸上。
(伍)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对丧女丧夫的杨绛先生来说,亲人在,人生尤有来处;亲人去,人生只剩归途。
回忆越美好,现实往往就越痛苦与难熬。忍受着巨大的悲痛,平静地记录着过往,何尝不是一种洞彻生命的达观与超脱?
有一种活法叫向死而生,从死亡的角度看待生命,才会懂得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
只要细心多读,生活中的很多道理都可以在《我们仨》这本小书里面找到注脚,我就不一一列举,仅选取几点感受最深的与你分享。希望你也能从这本书中读到你想读的东西,收获你想要的答案。
以上。
写于2017年6月24日。
PS: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那就在左下角点个赞吧,与你分享是我最大的乐趣,你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来源,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