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参加了为期两天的马到功成家庭教育课程。这次虽然是复训,我仍以一颗空杯的心来参与,距离前一次的学习,间隔了三四个月的时间,教室仍然是那间敞亮的教室,老师仍然是那个经验丰富,温柔可亲的赛娜老师,可是时间不一样了,可是同学不一样了,可是我的心境也不一样了,我已经是走在践行成长路上的自己。所以,课程对我来说,一如既往的无比期待,一如既往的意犹未尽,一如既往的收获无限。
想用一句话来总结这次课程对我的触动,那最大的触动莫过于是爱的唤醒,家庭教育的根本实质,是唤醒我们每个人本来就有的,深深埋藏在心底的那份爱,一次一次地呼唤爱,看见爱,唤醒爱。当爱被唤醒,就好比是大树的根牢牢地扎根于土地,无论遇到天寒地冻,风霜雪雨,大树扔稳稳地屹立不倒。孩子是树木,我们的爱,就是那个土壤,给予着充足的水分和养料。
赛娜老师让我们每个人都记下这段话:“我认为我知道的是真理,我知道的是唯一标准。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学会理解我的标准,学会理解我自己”。
每一个妈妈,对自己的孩子都有着一份炽热的期待,也就是自己的那份标准,可是,我们真的理解我的标准吗?果真能够清晰自己的标准吗?复训的我,我以为我能很清晰,当老师让我们写三个期待品质时,我是思考了些许写了下来,和几个月前写的有些改变,我觉得自己是深思熟虑了。
接下来,老师让我们分别用三个例子确认,孩子已经学会了,并传承了这些品质。我不假思索了写着这两天发生在家里的事情,有趣的事发生了,在我找例子的过程中,我找到的是孩子其它的优点,其它的我传承给他的优点。
那么问题来了,我有清晰我在传承什么吗?
我想到,我在怀孕时,买了一本厚厚的书回来,孕期也严格按照书本知识来要求自己,健康的饮食,稳定的情绪,适当的运动,那时候对孩子的期待只有一个:健康就好。从产房出来看到健康的宝宝也长舒一口气。接下来,学前和幼儿园时期,我对孩子的标准是快乐就好。孩子在部队大院长大,每天会和很多小朋友疯玩,当别的孩子开始上补习班时,我们仍然是无尽的撒欢。到了小学四年级以后,身边越来越多的家长在讲小升初,在谈论哪家补习班好,我开始有些左右摇摆了,尽管那时候孩子成绩还不错,我还是随大流,让孩子进了补习班。我的期待和标准又一次在变化了。直到,到了初中,鼻尖开始闻到中考,高考以及就业紧张的味道,我终于也焦虑不安了,我不知道我的需求是什么?我不知道我要一个怎样的孩子?我不知道期待孩子如何?我迷茫了。
正如纪伯伦所说:“我们走得太远,却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
我确实的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因为焦虑,我在孩子身上竟然看不到一个优点,同时,我也迷失了自己,我把自己的坏脾气全部给了孩子,却对孩子有高不可攀的要求。
我不知道,我自己没有的,如何传承给孩子?孩子只能在我们身上学到我们具备的品质,“言传身教”。
但是,从更深的层次来讲,这些优秀的品质,我们真的没有吗?我们的孩子真的什么都不能学到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既然,在我们的脑海里有这些标准,那么,我们的内在就一定有这些优秀的品质,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品质都覆满了尘埃,蒙蔽了双眼,让我们不能轻松的看到。
所以,家庭教育本质的就是唤醒爱,唤醒我们自己,当我想要传承给孩子自信,自由,独立时,我需要先唤醒被自己隐藏起来的那份自信,自由和独立,孩子是我们的镜子,这样,我们才能看到那个自信,自由和独立的孩子。
当我自己是闪闪发光的,我就会看到一个闪闪发光的孩子。
世界是多元的,除了我的标准以外,不排除有其它的标准,老师的标准,老公的标准,爷爷奶奶的标准,以及社会的标准,当我的标准和其它的标准不一致时,该怎么办呢?
这曾经是深深困扰我的问题。在家里,我的标准和老公的标准经常不一致,就如一位同学的分享,五一假期,全家在外玩了一天,到家都已经晚上九点了,可孩子的打卡作业还没有完成。妈妈的标准是完成学习作业和打卡,爸爸的标准是这么晚了,先睡觉,明天再补。爸爸考虑的是孩子的健康,妈妈考虑的是孩子学习,爸爸妈妈都是爱孩子的,都没有错。结果是孩子补作业补到凌晨十二点,还提前完成了第二天的作业。孩子自己做出了选择。
在这个案例中,我学会了,当父母意见冲突时,可以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兼容对方的观点,同时,让孩子自己做出决定,而不是要求孩子去战队,强行分离,孩子永远是爱父母的,无论站在哪边,他都会有负罪感。
父母是兼容的,孩子也学会兼容,意见分歧的案例中,我们无形中也教会了孩子尊重,理解和兼容对方的想法。
第二天的课程,我们玩了人类进化史(蛋---鸡---凤凰---人)的游戏。
游戏的形式很简单,大家一一彼此配对石头剪刀布,赢的可以升级,和同级的伙伴PK,最终升级到人就算成功了,残酷的是最终会有伙伴做不了人。
我在游戏中,玩了五轮,赢了三轮,输了两轮,幸运的晋级到人。第一轮,我是赢的,也许是幸福来的太突然,我都不相信自己,和伙伴再次确认证实我确实赢了,开始找小鸡PK,这一轮不幸输了,我会暗自琢磨战略,甚至研究对手的习惯,这样增加赢的概率,第三轮,我有幸又赢了了,我又找到了自信和动力,我的眼中都是凤凰,对那些蛋和小鸡都不屑一顾,我要找凤凰,我的目标就是赢,要做人。到了第四轮,我再一次输了,这时候会有一些受挫感,但没有那么失望,因为我知道,至少我是一只凤凰了,我有自己的优势,我看到自己拥有的,第五轮PK,我的心态还是比较轻松平稳了,终于赢了,走进了人的队伍。
那一刹那,我是激动和欣喜的,那个感觉也就一刹那,接下来,我不知道要做什么,傻傻站在那等待游戏结束,似乎也有些无趣了。我看到,没有晋级到人的伙伴还在激烈角逐中,会投之羡慕的眼光。
第二轮游戏,增加了难度,输了要退化,即使变道了凤凰,也有可能退化到了蛋。这次的角逐空气中笼罩着不安和焦虑,没有变成人之前,一切都有可能,一切都是无常的。这好比是人的一生,起起落落,没有人知道谁会是最终的赢家。孩子从出生到上学,到工作,到成家生子,直到走完这一生,有谁能永远如此幸运的成为赢家?我们能期待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吗?如果这个世界,全是赢家,孩子全都成了博士,做科研人员,社会还能正常运作吗?
游戏结束,每个伙伴的体验都不一样,对我也有非常深的启发。
没有变成人的伙伴分享她们的感受,一位伙伴说,她一直在输,内心会着急,焦虑,一次次的失败让她有放弃的想法,不想再变了,太累了,其实自己也挺努力的,起起落落的变化,让她不想动了,还不如躺平了,就安心做一只蛋吧。另一伙伴在一直输的过程中,会气馁,内心会有自我谴责的声音,会质疑和嫌弃自己,你怎么一直输?你怎么这么差劲?怎么输的都是你?还有的伙伴,看到别人变成了人,而自己还是一个蛋,内心感到落后的孤单和无助,感觉被遗弃的落寞和不受人待见的孤独,她太需要温暖的拥抱,太需要伙伴的陪伴和依靠,太需要有人能够包容她理解她支持她,太需要一份归属,从中得到自己的力量,从中树立自己的信心,从中获得自身的价值。当她得到允许时,允许做真实的自己时,也就获得了力量和支撑,她才能够站起来。
伙伴们的分享很走心,在分享过程中,一次次的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看到了自己面目狰狞的对着孩子咆哮的场景,不禁泪水潸然。
游戏是娱乐的,感受是真实的。我们体会到了孩子的无力,我们体会到了孩子的孤独,我们触碰到了孩子真实的内心感受。孩子学习的过程不就是鸡蛋变成人的过程吗?孩子学习受挫时的体会不就是游戏中一直变不成人带给我们的体会吗?
那一刻,我们一秒变回了孩子,那一刻我们瞬间理解了孩子,那一刻我们终于读懂得了孩子。那一刻,我们紧绷的弦终于松绑了,那一刻,我们唤醒了深藏在内心的爱,那一刻,我们重获了自由,那一刻,我们也还给了孩子自由。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家庭教育就是一场爱的唤醒;那一刻,我也疗愈了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