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什么钻牛角尖?

一次咨询


周六下午,约了一次家长群线上一对一交流,其实就是一场公益咨询。

上个月,根据家长反馈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发现关于青春期孩子沟通方面的求助比较多,因此特意组建了一个青春期孩子家长的读书会,开启了《解码青春期》的共读之旅。群里的家长们训练有素,悄悄地听,默默地看,不作声,不回应。我感受到了压抑甚至憋屈的氛围。我猜想他们可能是在有老师的群里不怎么说话,而在自己认为比较安全的小群里,反而畅所欲言,甚至口无遮拦。这也不难理解,人人都有倾诉的需求,尤其是经历了三年疫情,家长无法进入学校,对孩子的过度关注、过分焦虑,随时随刻蓄势待发。

于是,除了读书分享之外,我每周末拿出两个小时,进行群里的公开咨询,让大家公开探讨,交流碰撞。我知道这很难,不仅对我是个挑战,毕竟我功力浅薄,与家长们也没有太多链接,而且因为我的身份特殊,加之又在群中公聊,家长可能有些话不敢说。不过从这个角度看,敢于公开提问和接受公开一对一咨询的家长,一定是非常勇敢并且有刚需的。但是有没有人勇敢地站出来我就不知道了。

周五早上,我先在群里进行了广而告之。周六上午,我在群里又提醒了一下,这时候有一位家长朋友回应收到。下午2点准时开始,我的问候刚刚发出,家长的问题就来了,还是那个回应我的家长。“我困惑的是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和难题,会用拖拉抗拒的形式对待,内心缺乏内驱力。”看到她的困惑和诉求,我知道别说两个小时,就是用三个俩小时也未必能调整好。但是我要想办法从这中间理出最重要的关键性问题,引导家长进入内在探索。

到无锡的三个月,我很清楚孩子的这些问题和家长的这些困惑,只有一个核心原因,也是全国各地存在的共性问题,那就是孩子除了学习什么都好,除了学习家长什么都不关注。孩子只有在学习方面呈现出来了一定的优势,家长才会觉得孩子好,觉得自己的家庭教育有效果、有价值。反之就是孩子有问题或者自己有问题。孩子的生命是一个365度,有无数面的球体,可是除了这一面,其他面全部都被忽略了。我不能调整认知,告诉家长你错了,我不能讲道理,因为那根本无效。我只能引导家长在体验中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在建构安全场域和有意识的引导下,我们梳理出来了困扰家长的两个问题,一是学习,二是钻牛角尖。在只能选择其一的情况下,家长选择的是钻牛角尖。其实在我看来,这一定是同一个问题。于是半个小时后,我们才真正开始了内在探索。我并没有太多的技术和方法,也不懂什么心理学流派,只是在那个场域下生出了角色扮演的智慧。我分别扮演了孩子和妈妈角色,还原了亲子沟通的真实状况之后,我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进行了第三次角色扮演。最终妈妈体验到的是“我太咄咄逼人了。”

我们没有再讨论是什么原因,让孩子钻牛角尖。我相信大家都明白,当孩子被逼到了墙角,除了钻牛角尖,他还能做什么呢?

当家长或老师认为孩子不认真、没有努力所以才没有好成绩的时候,不管什么样的情况下成年人都会想方设法去论证这一观点,证明自己是对的,孩子是错的。孩子的伤心、沮丧、挫败、委屈都是这样被一点一点激发出来的,并且越积越多,一发不可收拾。在这种状况下,孩子只能是认为自己不行,他怎么还有动力去努力学习呢?

反过来,大人在这种情况下与孩子进行的沟通,是真正的沟通吗?沟通首先是倾听、回应、确认对方的感受(也叫共情或同理心),然后提出的建议才有可能被对方认同和接纳。没有倾听、回应和共情,就没有真正的沟通,成年人充其量是在自说自话。

爱孩子,从学习并尝试练习非暴力沟通开始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