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天
之前看到过一句话,大意是说成年人如果真想改变,首先要改变自己看书的偏好和习惯,为了真有所改变,就从《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开始,昨天写了整体印象最深的,这是我惯常的习惯,今天再写一点具体的,村上春树跑步到底是怎么跑的。
整本书以纽约市马拉松为线索,串联起对他有影响的跑步经历,虽说他坚韧的性格对跑马拉松很有用,但马拉松是跑出来的,真正重要的是脚下的鞋、每一天的练习和每次比赛。
首先,我们来看看他跑步的装备。初跑者和资深跑者有所不同,作为初跑者,村上春树在书中写道“只要有一双适合跑步的鞋,有一条马马虎虎的路”,要参加马拉松比赛时,他选了美津浓跑鞋,然后在比赛开始前花一个月的时间,让两只脚慢慢习惯新跑鞋。美津浓的特点是:分量轻,脚踝处的软垫稍硬,鞋底能够准确而耿直地牢牢抓住地面,有一种不屑于讨好顾客的脚感。事实上他也说到一定价位以后,各家的跑鞋差距不大,只是跑步者感觉上会有些微差异,这正是跑者选择不同跑鞋的原因。
其次是跑步前的练习。整本书都在写跑步前的练习,纽约马拉松的赛前练习贯穿全书。他在赛事前5个月开始准备,前三个月是一个阶段,后两个月是一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积累距离,有计划的增加运动量,逐渐加快节奏,打造综合性基础体力,提高耐力,强化各个部位的肌肉,使身体做好准备。第二个阶段是调整期。忽而长的加短的,忽而软的加硬的,使之有张有弛,完成从“量的练习”向“质的练习”的转换,让疲劳迎来最高峰。他的调整方式之一是参加半程马拉松。最后一个月是修养期,但不能完全中断练习。
最后是跑马拉松。纽约马拉松他跑的不满意,以半年后的波士顿马拉松为例。前半程尽量控制发力,跑步时注意节奏,节省体力。跑到三十公里,他会想“这次没准会有好成绩”,过了三十五公里,体内的燃料便消耗殆尽,跑步变成令人恼火的事儿,然而他总会坚持到最后。跑完后不久,曾经的痛苦可悲的念头会忘得一干二净,还下定决心“下次要跑的更好”。这个过程在村上春树的跑步生涯中一再重复,不知道其他跑者是不是有类似的经历。
具体的马拉松过程大概是这个样子,他在书中也写到了另外几次马拉松经历。首个四十二公里是独自跑的雅典马拉松,首马是同年的夏威夷火奴鲁鲁马拉松,首马以后每年一次马拉松就成了他的习惯,超级马拉松跑完后陷入“跑者蓝调”,对跑步产生了些许厌倦,将兴趣转向铁人三项,直到纽约马拉松,才开始恢复对马拉松的兴趣。
纽约马拉松的成绩不尽如人意,半年后他跑了波士顿马拉松,成绩与纽约“几乎没有差别”,虽如此他的自我感觉是“好!这次跑得很好”,而且决意以后要继续跑下去。
他出于喜欢选择了跑步,出于喜欢选择了写小说,这是他不会舍弃的,他的“心中对它怀有某种依依不舍的情感”,即便有“虎头蛇尾”,他依旧会前行。
这里除了跑步,是不是还有他灵感枯竭,写作才能下降的预感在呢?
明天出差,暂停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