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天的“化书成课”的学习,结束已近半月,忙碌之余也时常回想起,课堂上的精彩讨论,分享和思考。第一次听到“化书成课”四个字的时候,总觉得像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化骨绵掌”之类的功夫。罗马非一日建成,两天的时间练就一门如此厉害的功夫,敢这么讲,自然有这么讲的理由吧。
带着强烈的好奇,我走进了“化书成课”的课堂,首先,课程安排紧凑、整个授课过程没有多余的拖沓,课程氛围严肃紧张却也不失愉悦的点缀,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更利于放开自己,融入其中。
进入培训这个领域时间不长,在自身工作中,也时常有很多困惑:自身有效学习的技巧?教学方法,技巧的得当运用?培训课堂上讲师的角色定位?课堂上危机化解的思考?…… 在“化书成课”两天的课程中,对一些困惑来讲,是一次尝试性的救赎,也是一次辩证的思考。
首先,对于自身有效的学习。如今,每天充斥周身的碎片化信息,数不胜数。到底什么样的知识是实用的,有价值的,是在有朝一日能够活跃的被启动从而被运用解决问题的?对于选书和有效的学习,每年有着70本书阅读量的袁老师带给了我不同的思考和全新的感受。
自己也暗下决心,要利用好平日里的碎片时间,学会选书和有效的读书。不仅仅是表面的文字阅读,更要从深度拓展,横向拓展,纵向拓展三个维度内化书中知识,为自己建立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
其次,一名新讲师在职业讲师的道路上该如何突围。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搭建、课程内容的梳理、案例的编写、学习活动的设计、都是硬功夫。
AMD影响型课程目标。课程即是讲师亲手打造的产品,产品的优劣要听学员的反馈。所以,用户思维尤为重要,要根据培训对象的需求来制定清晰的课程目标,同时讲师也将对自己的课程有了精准的市场定位,准确的找到课程为谁解决了“痛点”。
课程用DISC来对学员的行为风格进行分类。调整授课方式,以学员为主体,充分尊重对方,营造舒适的课堂氛围,为碰撞出知识的火花制造机会。
掌握CSRP模型,ASK课程大纲梳理的方法以及课程结构设计的五种逻辑。能够很好地帮助自己梳理书中内容,可以用思维导图作为工具,进行分类、筛选,从而确定核心观点,分清主次,辨别一些内容是否有存在价值以及其出场顺序。容易帮助自己拎清课程骨架,做到重点突出,节奏清晰,心中有数。
案例编写的五要素,6T法则,呈现方式,以及学习活动的设计,这块内容是自己一直比较在意的“术”的提升。“化书成课”对这块内容的安排也非常充实,通常,课堂中高大上与学员距离较远的案例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互动效果,反而是一些信手拈来的课堂上学员自己的案例,受关注度比较高,那么,信手拈来的案例怎样才能更完整,更真实,更丰富,更好的呈现,我在案例的编写这里找到了出乎意料的“感觉”。
另外,不流于形式,不求表面的热闹,真真正正用心,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得当的学习活动,不论用了哪一种学习活动,都只是方法,工具的使用,最终要用心聆听,感受和寻找培训对象从中得出的学习结果和自己设计学习活动初衷之间的差距。只有在这样的冲突和对比之下,才能进入到学习活动设计的熟练掌握和应用。也才能离自己给自己的那个讲师角色定位“教练”又更接近一步。
“化书成课”运用的GEEAT化书法和提炼流程化书法,在课堂上的大量练习中,我最深切的感受是:“不破不立”,“先破后立”,一名职业讲师的呈现源于博览群书,行万里路,经世间事,阅人无数,内化来的深厚积淀。在不断的锤炼中,拥有了自己的体系,自己的风格。
反观自身,通过两天的学习,我掌握了一些实用的技巧,讨论分享中也得来了一些思考,怎样规划自己的特色讲师之路,怎样将这些思考捋清楚,我想勇敢的突破自身原有的思维系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努力用量的积累激发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