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老大啊,该让着弟弟妹妹!”这似乎是我们80后这一代小时候经常接受的教育。
恰巧昨天看了一期奇葩说,辩题就是《老大该不该让着老二》,辩论双方各执己见,口枪舌战,可谓精彩至极,忍不住为双方鼓掌叫好。
因为时间关系,只是看了一小部分。作为两个宝贝的妈妈,我静下来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自认为在面对两个孩子的时候还算公平公正,没有偏袒哪一个。的确是手心手背都是肉,两个我都爱之入骨,哪个我都舍不得少爱一分。
但是有时候孩子感受到的并不一定是父母期待做到的样子,于是,向大宝求证:“煦儿,你说妈妈平时有没有让你老让着弟弟?”
“没有啊!”煦儿回答得果断迅速。
“那爸爸呢?”
“好像也没有,只有爷爷最喜欢叫我让了!”讲最后这句话时,孩子是愤愤的。
人性本善,我其实是有些怀疑的。自身利益优先是幼小的孩子们最初的认知,他人利益优先是教化和生活实践的结果。
比如,你给幼小的孩子们一堆零食,他们肯定会挑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而不会考虑到“如果我把这个零食拿走了,别人也喜欢吃怎么办?”
但是,懂得谦让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谦让不是无底线的,也需有度。
一个懂得适度谦让的人会让人不自觉的心生好感,也会获得更多的认同和支持;一个总是自身利益优先的人也许会暂时得到自己想要的,但是长此以往必将失去群众基础,甚至遭到唾弃,历史上此等人数不胜数,陈友谅便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人物;然而,总是一度退让,不懂得争取又会任人践踏和碾压。
回到题目上来吧,孩子要懂得谦让,这个谦让不是专属于老大,而是两个孩子都要学会“让”,但是父母不能要求哪一个一味的让,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也更不能一刀切,得因地制宜,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另外,如何在父母所引导的“让”中依然能让两个孩子感受到父母爱的天平没有倾斜到哪一方也是一个大难题。
于是,我试着梳理了一下自我们家老二出生以来我和爸爸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
制定公平的规则,请不要越过“公平”之线
两个孩子相差三岁半。这两年,随着老二的逐渐成长,争抢玩具,零食或者其他一些大人根本看不上的东西似乎已经成了家里的常态,有时还为此大打出手。在弟弟眼里,哥哥手中的东西总是比自己的好玩,而大了三岁多的哥哥显然懂事了一些,很少去抢弟弟的,但是自己喜爱的东西却不愿拱手相让,矛盾便就此发生。
于是,我和爸爸不得不给他们制定了规则:自己的东西自己做主,可以选择给,也可以选择不给。如果想要对方的东西,可以用自己的东西去交换,或者两个人协商。
但是,如果孩子能够在每件事上都能按规则行事,那就不是孩子了。所以,经常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妈妈,哥哥上次都玩我的awm了,我想玩他的小牛顿音乐盒他就放到自己的宝盒里不给我!啊啊啊啊啊!”阳阳大哭着来跟我告状了!
我又不是每时每刻都跟两个孩子呆在一起,我哪知道阳阳说的上次到底是什么情况呢?
好吧,使出第二招:
相信孩子会处理好关于物品的争抢问题
还是同上面一样的场景。
“阳阳,你去和哥哥商量商量,好好说哦,不能那么凶,也不要大哭大闹的,你要跟哥哥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我蹲下来看着这个满面泪痕的小男孩,拉着他的手真诚地嘱咐道。
小男孩虽有些不情愿,还寄希望于我帮他解决,但是看到了我的强硬后,只好犹犹豫豫地去找哥哥了。
“哥哥,我想玩你的小牛顿音乐盒,请你给我玩一会好吗?我玩好了就还给你,不会玩坏的。”阳阳可怜兮兮地,温柔地请求道。
其实,在成人的世界里也一样,想要得到别人的帮忙还昂首挺胸,颐指气使的,谁愿意搭理你呢?
哥哥尽管有些暴躁,但是很多时候他的心是柔软的,你敬他一分,他便会在这份尊重里柔软下来。每次当弟弟真诚地跟他请求时,他定会大方地拱手相让。
而弟弟也在朝夕相处中知道了哥哥的界限在哪里,不会轻易冒犯和挑战。
在阳阳三岁多的时候,我烤了一大盘香喷喷的蔓越莓饼干,嘴馋的阳阳闻着浓浓的香味霸道地对哥哥说,“妈妈是烤给我吃的,你不能吃!”煦儿瞪圆了双眼,气愤地说道:“小臭阳,你不要太过分了!”
我站在厨房里准备迎接着接下来的暴风骤雨,谁知阳阳跑到厨房里问我要一个盘子。
“要盘子干嘛呀?不是有盘子了吗?”
“给哥哥一个盘子,妈妈你来给我们分。我的要跟哥哥的一样多。”
相信孩子,他们会在磨合中找到不争不抢的相处模式。只是这需要时间,需要父母去承载他们有时候的不讲道理,有时候的大吼大闹,有时候的唇枪舌战,甚至有时候的大打出手。
给予孩子们同等的爱
很多时候,父母不合理的插手也许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在我家,每当两个孩子发生矛盾的时候,老人会忍不住及时制止,而又忍不住会偏袒更小的那一个,总觉得大的懂事了,理所应当地该让着弟弟,而老大通常会在这种倾斜的爱之天平下更加执拗,以此挑战大人的权威。
在弟弟出生后的四年多来,我深刻体会到了只要我们做父母的站在公平正义的那条线上,不向任何一边多迈一步,孩子们往往就并没有那么难以交流。让他在意的并不是手里那些珍贵的零食或者玩具,而是爸爸妈妈给予的两份爱是否同等。
在某一次兄弟俩的争抢后,我拉过煦儿,认真地跟他交流。“煦儿,有一个很厉害的心理学家专门研究小孩子成长的,叫皮亚杰。他做过一个实验,在一张纸的正反面分别画一棵树和一只狗,然后拿给两岁多的孩子看。当他把两幅画都给孩子看时,孩子知道那是一棵树和一只狗,可是当他把画狗的那面对着孩子,画树的那面对着自己的时候,孩子以为所有人都跟他一样看到的是狗。
那么小的孩子,包括弟弟现在也是一样,不能站在别人的视角上去看问题,你小的时候也是一样,但是你看长大了的你显然懂事多了。所以妈妈希望你能够对弟弟耐心点,多点理解,妈妈爱你,也爱弟弟,看到你们俩和睦相处妈妈特别开心!”
类似于这样的聊天在我们家经常有,一是想让老大知道爸爸妈妈任何时候都深爱着他,爱的天平从来没有倾斜过谁,一个得到足够多的爱的孩子才有能力去爱别人。二是让他能够发自内心地去体谅弟弟的成长过程,从而心甘情愿地而不是迫于谁的权威去理解呵护弟弟。
哥哥八岁,弟弟四岁多,两个人依然会吵吵闹闹,会争争抢抢,但是很多时候也会相亲相爱,相互谦让。
成长绝非一蹴而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这个缓慢的过程中让孩子沐浴在父母温暖柔软的爱意里,他们一定会在爱的滋润里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