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罗晨 刘长志
受成长环境的影响,一直以来我都是以“价值”来衡量人生的成功。最开始衡量价值还是以金钱、物质来比较,后来升级为以时间来测算。举个例子,普通人月薪5000元,十年能赚60万,若是能够赚到60万,就想当于比普通人多了10年时间,这10年时间可以用来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但什么是更有价值的事情呢?自己却一直想不明白。
以前只是简单觉得,人生在世一定要去做有价值的事情,才不枉活一辈子。不产生价值的事情,都是浪费生命,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到底是什么呢?什么才是真正意义的成功?自己又一直想不清楚。
因为缺乏良师益友的引导,看到社会上很多“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的不良现象,受“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的社会阴暗面影响,认定只有成为强者,凶狠狡诈才能生存。自己为了变得强大,也不怕失败和磨难,甚至越挫越勇。在“金钱和时间价值”为锚的价值观的影响下,我的人生观定义人性是本恶的,世界观是胜者为王,弱肉强食的。在不正“三观”的指导下,不能产生价值的社交和人情世故,甚至人的喜怒哀乐正常情绪都是多余的,除了满足吃饭睡觉等基本需求外,脑子里时时刻刻都在计较着功利得失,我逐渐把人活成了一部机器。除了算计,没有情感和生活,心如枯槁,奔波疲劳,忧心忡忡,患得患失,欲纵恶积,毫无快乐幸福可言。哪怕取得一定成就,也只有那一时短暂的快乐,过后反而觉得人生更加迷茫。我彻底困惑了,为什么金钱多了,反而带来更多是痛苦迷茫而不是快乐?人生难道就是不停的满足自己欲望?欲望满足后,只有新的欲望,如何跳出这轮回?怎样才能让人生活的更精彩,拥有长久的快乐和坦坦荡荡的幸福感呢?自己也搞不清楚答案。
极致功利的思维,甚至会患上选择困难症,因为要考虑哪一项选择才是更有利益和效率的?哪一项选择性价比会更高?哪一项选择能兼顾短期和长期利益?反复的得失计较,只有“利益”作为衡量的标尺,舍不得吃亏,优柔寡断,加上内心的困惑,自己好像丧失了选择和分辨的能力。
三观改变
内心的折磨,让我寄希望于在历史和前人的智慧中寻找答案。接触儒家心学以后,我欣喜若狂,以前的三观彻底改变了。感恩先生的指引,《传习录》为我打开了正统儒学的大门,把我引到了“康庄大道”上,刘老师正本清源的通俗讲解也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在价值观方面,原来金钱和时间都不是最有价值的,“情(仁)义”才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有价值、最重要、最美好的事情,是人区别与禽兽最大的不同,也是儒学与佛老之学最大的不同。《孟子》说:“仁,人心也。”“仁者爱人。”五伦关系的纽带是“爱”、是“情义”,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是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儒家圣学也是反求诸己的身心之学,论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求的是人情事变,入世践行的功夫。
人生观方面,原来人性不是本恶,也不是本善,而是“至善”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没有丝毫私欲的心,就是心的本然状态,心的本然状态就是至善,至善即是道,即是天理,即是性,即是心,即是良知。“道心惟微”,心即理,须从自己心上体会,不是向外求得的,良知在每个人的心中。有私欲遮蔽,就失去了心之本体。“人心惟危”,贪生纵欲,逞强好胜是人欲的特点。私欲好比乌云,良知好比太阳,乌云遮住了太阳,但太阳总在那里。只要复得心之本体干干净净,像擦拭铜镜一样,在镜面不落一粒灰尘,就是圣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世界观方面,原来人类社会不是胜者为王、弱肉强食的,人不是禽兽。人类没有禽兽的尖牙利爪,却能够繁衍生息,中华文明能一直延续,正是依靠圣人的思想,用仁义人伦把人们组织起来。中华文化从一开始就是巅峰,儒家十六字心传、穷理尽性、忠恕、集义、三纲八目、四端、絜矩、中庸、致良知,都是“吾道一以贯之”的。孟子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孔子家族距今已经2500多年依然人才辈出,不是因为富贵和封建统治的需要,而是道德传家的典范。
四句教理解
“朝闻道,夕死可矣”。三观改变以后,我继续学习思考着具体该怎么做呢?
学习儒家心学以后,我明白了,心无体,以感知万物为体。“有善有恶气之动”,气动就是意动,意动因为知觉到“物”,无知则无意,因为你的知觉催动了你的意,意之所用必有其物。意不可能悬空,必有落实的对象,“物”就是对象,就是事,就是人情事变。意用于孝亲,孝亲就是一物;意用于工作,工作就是一物;意在读书,读书就是一物;当所有影响我们知觉的“物”被感知到以后,良知都会做出反应。而良知就是“心之虚灵明觉”,即是道,流行起来就是气。道生无,无生有,无就是气,有就是意,有生万物,循道发见于外就是仁义礼智信。圣人能做到循道率性而行,发见于外是仁义礼智信,圣人之下因私欲阻隔未能率性,于道未免过与不及,故需修道。
过与不及也是“善恶”的分别,不是简单的好与坏,对与错的概念。这里是对,可能那里是错;对你来说是好的,可能对别人来说是坏的;黄金我们觉得是好东西,放在人肚子里也成坏东西了。“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我们所有的思维都是心在主宰,“善恶”只在我们自己的心上,不在外物,心无私欲阻隔就是善,夹杂私欲的为气所动就是恶。私欲的阻隔让我们看不清世界的真实样貌。
借用同道的话来说,每个人的世界都是基于,心、意、物三者共构的,世界中客观的物是同一个物,但每个人的心性和观世界的角度不同,所以每个人感知到的世界也就不同。所以,人需要为自己而去学习和修道,同时尊重理解他人和自己的不同,这是“心即理”的运用,也是我们领悟儒家圣学最基本的成长。
“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是具备监察功能的。良知开发出来后,按阳明先生的说法,会体验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欲望得到满足的快乐,它叫自得其乐,是自心上生发出来的快乐,是《孟子》说的“万物皆备于我”的丝毫不缺的圆满长久的快乐,是一种坦坦荡荡的幸福感。良知是诚、是一、是圣、是道。良知,是大智慧。“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想得到坦坦荡荡的幸福和长久的快乐,就要去做“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功夫。
以上也是我对于阳明先生“四句教”内涵的理解和梳理。再具体到操作环节,我们应如何去“格物”呢?
如何格物的理解
格物首先需要诚意,诚意即不自欺,即慎独,即戒惧,即致良知。格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以归于正,格去“物”上攀附的贪嗔好恶,声色货利等私欲,留仁义礼智信等天理。先生说:“格、致、诚、正之说,是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正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格、致、诚、正也是惟精惟一的功夫,需要在事上磨心性,是多少个层次螺旋反复推进,不断积累精进的,不像佛老之学讲的突然顿悟。随着功夫的深入,对于攀附在心体上一丝一毫的私欲,良知都会觉察的很清楚,觉察到以后还需要我们用大勇去致良知。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老子说:“见素保朴,少私寡欲”。
聪明不是智慧,思维逻辑不是心(德)性。聪明不去,智慧不来。智,拆开是“知日”,日,就代表天。智,就是要知道天道,掌握自然规律。慧字,心上一丛草和一把扫帚,就是要扫除心上的草木灰尘,也就是心上攀附的声色货利等私欲。身之学指眼、耳、脑等学习的知识。心之学指德性之学,心是身之主。德性需要“舍”才能得到,正如《道德经》所说的“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去人的私欲,纠正过和不及,得到“无善无恶心之本体”。无为就是“止于至善“,就是得道。得,就是“致良知”。良知的妙用是《道德经》说的“无为无不为”。得通“德“。道德,就是道得,在天为道,在人为德。得道之全体,就是圣人。有了“智慧”我们才能悟道得道。
有“智慧”以后,我们还需要“大勇”去致良知。孔子说“知耻近乎勇”,“知耻”不是应对外部环境的要求,而是内心“志向”的推动。因此“立志”,立个做圣人的志向很关键。孔子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一念抱持,成圣之要。只要念念不忘存养天理,就是立志。能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把凡胎修炼成了圣胎”。时刻把天理记在心里,逐渐达到“美大圣神”的境界,也只是从这一意念不断保存发扬开来的。志,是气之帅,人之命,木之根,水之源。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但是因为“性相近、习相远”,习俗移人,如油渍面,很少人天生就是圣人,心又不能无所系著。不于正,必于邪;不于道德功业,必于声色货利,所以必须先端正人生方向,这也是立志的重要性。方向端正了,还需要朋友同道砥砺切磋,互相熏陶渐染,一定会有所成就。所以“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
中医说,情志不舒、气机郁滞,《内经》说“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以前长期不正的三观损害侵蚀着我的身心,现在仿佛从黑夜中走出来,看到的都是光明,心怀感恩。原来有一个圆满的人生就要知行合一合于道,做到“德全不危”,“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原来人生真正意义的成功是“成而登天”,是“随心所欲不逾矩”,才不枉生而为人。
心学体会到的好处
总结一下学习儒家心学后我体会到的好处:
1. 三观转变——心即理;致良知;立圣人志;懂人性,通人情;
2. 养心养身——有坦坦荡荡的幸福感,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3. 不焦虑——仁者不忧。素位而行;君子不器;
4. 不恐惧——勇者不惧。夭寿不二,修身已俟。
5. 不困惑——知者不惑。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有独立的灵魂。
6. 专 注——“必有事焉”;克服选择障碍;既过不念,当时不杂,未来不迎。
7. 克服不良情绪——发而皆中节;不欣喜若狂,不暴跳如雷,不哀痛欲绝,不乐极生悲。
8. 改过改命——存养省察,不二过;居行仁义;改习惯,改性格,改命运。
9. 传承中华文化——正本清源;通过《传习录》真正认识到先秦经典的智慧和魅力。
实修中遇到的问题和思考
受习气影响,没有从基本入静功夫做起,总觉着就这么干坐着浪费了时间。自己因为有追求效率的工作习惯,就没有在“静”的状态下去触摸心体用功,而是用私智,快马加鞭的直接在“动”的状态下去做“事上磨”的功夫。现在看来,看起来是快,实际上确慢;看似聪明,其实丢了智慧;没有学会走,就开始跑,很多精微处、关键处的私欲都没体察到、克制住。静来反思,忽视本体求效用,还是外求了。
因为外求,实修进展反而慢了。例如,知道好名私欲一定要克服,自己在工作中也能一直保持低调和谦虚,但是内心深处的自负和骄傲,没有入静的功夫察觉不到,没有诚意的功夫很难根除。就算工作上一直都做到了谦和,在生活中,以及与亲近的人在一起时是否也做到了呢?别人话还没说完,自己就认为已经理解了,就去打断;听老婆聊到西式“新概念”、“新名词”,认为自己学的才是真理、真血脉,对其既轻视又抗拒;开车时,虽然不是“路怒族”了,但是还是轻视女司机等等。。。往往生活中的私欲更难觉察,更难克除。就算知道了“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我们看似空了,仔细省察后,其实还是满的。
知道不易,做到更难,所谓知之匪艰,行之维艰。
讲个故事与同道共鉴:
乌龟准备过河,一只蝎子过来搭话:“我也去对岸,你载我过去吧。”
乌龟笑了:“你以为我傻啊?你咬我怎么办?”
蝎子说:“你还真傻,基本逻辑都不懂。过河的时候我咬你的话,我不也跟着淹死了吗?”
乌龟一想也是,就同意了。
可是刚过河中央,蝎子还是咬了乌龟。
乌龟临死前问:“你的逻辑和理性哪去了?”
蝎子说:“我是承诺过不咬你,理智上我也知道不能这样。但我实际上做不到,这是我的本性。我也后悔,自己也活不成了。”
这个故事听完,不要鄙视蝎子没有自控力,蝎子有蝎子的性,人也有人的性。从对待本性的态度上来讲,我们人并不一定比这只蝎子强多少,大多数人跟这只蝎子一样,被本性控制,丢失了理性,做股票投资的人更是如此。《大学》说过,“仁者,以财发身”,价值投资大师巴菲特和芒格也都特别强调理性,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懂理性,能长期坚持理性?这个理性就是道,就是良知啊。去外求,天天盯着行情看,想做到理性就更难了,因为人性的弱点太难克服。所以我们要从关机入静开始。
虽然现在实修进展缓慢,但自己还是依然坚持每周两次的“学思践悟”群内学习,听刘老师授课,学习同道们分享的心得体会,受益良多。说来惭愧,入群学习以来快一年了,最近才开始逐步增加静坐、站桩、咏读等基本功的练习,练习的方法是让自己的肉体松下来,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有把自己放空的感觉,多余的欲望减少了,自己的灵魂和肉体也更融洽了。这可能也是老子讲的“营魄抱一”,《内经》说的“形与神俱”,或者是在静的状态下“知行合一”的体会吧。
入静后,求有的心收回来了,首先觉得弦也不是总绷着了,人柔和了许多,能感受到《诗经》和生活中的美了。其次焦虑少些了,人反而更专注了,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饭一口口的吃,路一步步的走。能感受到自己感知事物的觉察力在提升。现在努力多一点,欲望少一点;“实”多一点,“名”少一点;素位而行,内心坦荡的幸福感也慢慢在提升。所以,真正的智慧应该是做减法,不是整天想着我们要做什么样的选择,而是要把多余的选择去掉。慢,即是快。
最后总结一下:漫漫人生路,我们不用赶也不要停。克制本性私欲,保持理性,才是中道,才能从容的笑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