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6 三百零二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12.10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语音整理
本章孔子主要谈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夫子主张君子为人处世应当以以“忠信”立足点和出发点。
子张,就是颛孙师。有那么一天,子张问孔老师,如何才能够做到“崇德、辨惑”?
“崇”一般就是“尊崇”“推崇”的意思,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日益增加”的意思。“崇德”就是让一个人高尚的品德每天都有所增益。
“惑”就是“心有所蔽”而不明白。“辨惑”那就是去除心中的疑虑,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致良知”,摆脱自己内心的困惑。
这样第一句话的意思就很明确了,就是子张问孔夫子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摆脱迷惑的困扰。孔子回答,“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关于“主忠信”,我们前面提到过,“忠”就是“忠诚”,“信”就是“守信”。孔老师的意思就是,“忠信”是做人的根本和基础,离开了这一点,那么其他美德都无所依附,无所生长。
诚实守信,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做人的美德,为人们称道。但是,是不是自己做出的承诺都要无条件兑现呢?不是。这里给出了一个标准,就是“徙义”。做出的承诺是不是不折不扣地兑现要看它是否符合道义。“徙”,意思是随着变迁。符合道义的就去兑现,那不符合道义的就可以不去兑现。
类似的表述以前也提到过,“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就是说,说过的话一定要去兑现,这是小人之所为。“义之与比”,就是做人不能太僵化。如果一个人崇德,完全照本宣科地崇尚德行,实际上也不可取。战国时期的孟子就继承了孔子的这个观点,直截了当地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孔老师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真正崇尚“忠信”的人,既要有基本的立场和底线,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灵活性。要因时而变,要因地制宜,也要因人制宜。
接下来孔子继续阐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孔子这个论述揭示了人们痛苦的根源。就是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喜欢得要命,觉得对方哪都好,但是一旦恨起来呢?就因爱而恨,恨不得要杀了他。当初爱得多么热烈,痛恨得就有多么不堪。对待同样的一个人,呈现出“既欲其生又欲其死”的矛盾,其因就是判断标准不客观,只是以自己的感情为中心,完全以自己的情绪为出发点,来决定自己对待他人的态度。就远离了评判的客观性,远离了公正和公平,这样就会让自己陷入困惑。
本章最后一句,“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表面上看来与前面的文本关系不大,所以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错简,把《诗经》的内容夹杂到了《论语》里边。但是我们仔细看一看这首诗的意思,就知道引用它还是有一些原因的。
“诚不以富,亦祗以异”出自《诗经·小雅》中的《我行其野》。讲的是一个姑娘被丈夫抛弃了,回娘家的路上思绪万千。她的丈夫又有了新欢,她总结出来的原因就是“诚不以富,亦祗以异”,意思就是自己被抛弃不是因为那个新欢家里有钱,而是男人的心变了。从这首诗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由爱到恨的变化,就如同诗里这个弃妇对待前夫一样。以前好的时候,他什么都好,那现在呢?恨不得让他死。孔子之所以在这里引用了这句诗,实际上是影射批评子张的性格。子张我们前面说过,他情绪容易偏激,做事不顾后果,很容易让他陷入迷惑之中,等到情绪平静下来,他会重新做出一个不一样的评判,这就叫“惑”。
在现实的生活中,也有一些人总是在人际关系中陷入了痛苦,过去的亲人有可能反目成仇,过去的爱人也可能同床异梦。本章给我们的启示,如果我们对于一个人的评判不是建立在自身好恶的基础上,而是有一个客观准确的标准,就可以避免种种令人疑惑的行为。
李零讲解
爱憎分明是美德,但不可走极端。好恶深,则偏见生。
子张的优点是正义感强烈,缺点是失之偏激。他问“崇德”“辨惑”。“崇德”是提倡道德,“辨惑”是保持理智。“惑”,是不理智。人,一时冲动,不顾一切,失去理智,叫“惑”。“辨惑”就是要保持清醒,不让过于激动的情绪控制自己的头脑。
孔子说,固守“忠信”,一切以“义”为转移,就是提倡道德。这条,子张没问题。但一个人有正义感,不能太强烈,太强烈,发展到偏激、不理智的地步,就过分了。“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就是属于“惑”。
“诚不以富,亦祗以异”,是出于《诗·小雅·我行其野》,今本“诚”作“成”,应读为“诚”。该诗是描写弃妇之怨,这是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是说,你之所以抛弃我,其实并不是因为她家比我家富,而只是因为你变了心。
这里是说,一个人好恶太深,就会像弃妇恨她的前夫,爱之深,也恨之切,完全失去理智,一会儿爱得要命,一会儿恨得要死,作寻死觅活状。
妇女,疼孩子,惯孩子,婆婆妈妈是源于生物本能,古人叫“妇人之仁”,疼男人,也这么疼。爱之深,必恨之切。孔子的爹死得早,他是跟妈长大的,对妇女很有体会。
孙中兴详解
这章是子张请教孔子崇德和辨惑两件事。最后八个字引自《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篇(原诗作“成不以富,亦祇以异”),但意思近乎不可解,所以有些古注就不勉强解释,干脆放过。
子张请教孔子崇德和辨惑(要怎么做)。孔子说:“要以忠信为主或亲近忠信之人,听到该做的事情就要去做,这就是崇德。钟爱一个人或一件事,就希望他活得好,讨厌一个人或一件事就希望他去死。这种爱恨交织,无法解开这个结就是惑。《诗经》有这么一句古话:‘成不以富,亦祇以异。’”
“崇”,是“充”(邢昺)或“重”(戴望),“辨”是“别”(孔安国、邢昺和戴望),“主”是“亲”(郑玄和邢昺)或“外主”(戴望),“徙”是“迁”(邢昺),“徙义”就是“闻义则迁”,也就是“改过迁善”的意思。
“崇德”,就是“修德”,“主忠信”和“徙义”两项都应该包括“修身”以及“和有德者学习”两方面。“辨惑”讲的是“情绪管理”,不能爱恨不分。这其实也就是“喜怒哀乐都要发而中节(合于礼)”,也就是《礼记·中庸》所说的“中和”。
樊迟也请问过“崇德、修慝、辨惑”的问题(《颜渊篇》12.21)。孔子的说法是:“崇德”是“先事后得”和这里说的“主忠信、徙义”不太一样。“辨惑”则是“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则和此章的“爱恶交织”的“情绪管理”类似。
至于最后那句不太可解的引文,郑玄的解释是:“此行诚不可以富致,是足以为异耳。”后来的皇侃、邢昺和朱子都这么跟着说。什么意思,没人能懂。平常喜欢引经据典、长篇大论的刘宝楠则对此保持缄默。我觉得这八字恐怕有着“虽然不是想着财富,却不知道修身以德,只会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主见”“本末倒置”等意思。我想到的是“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也”(《礼记·大学》)。
虽然孔子对此“八字”是断章取义,我还是试着把原诗的意思翻译一下,让大家参考(我的译文参考滕志贤《新译诗经读本(下)》第536—537页,台北:三民书局,2000年):
走在郊野,臭椿树枝叶茂盛。因为婚姻的缘故,我到你家去住。但你不爱我,所以我要回到我家去。
我走在郊野,采摘着羊蹄菜。因为婚姻的缘故,我到你家去住。但你不爱我,我要回到我家去。
我走在郊野,采摘葍菜。你不再想我这个原配,而去追求新欢。你确实不是因为财富,只是喜新厌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