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陶纪,是紧随寒武纪之后出现的,古生代的第二纪,距今4.8亿-4.4亿年,时间跨度约4000万年。在此过程中,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进化成为各种各样的奇特生物。奥陶纪时,海洋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生物的多样性迅速增加,而此刻的陆地上,还未曾出现过动植物。本篇将重点介绍奥陶纪的标志性物种。
笔石的出现,是奥陶纪开始的标志。笔石是一个群体概念,由无数个像蠕虫一样的小个体组成。这些微小生物种类很多,外貌差别较大,它们集合起来过着群居生活,终年飘浮在海面上,以浮游生物为食。
甲胄鱼由寒武纪脊椎动物鼻祖海口鱼进化而来,这一时期,鱼类体型逐渐增大,身体结构也变得复杂,头部开始长出坚硬的甲胄,以对抗更加可怕的捕食者(同期三叶虫身体也进化出尖刺)。然而此时,甲胄鱼依然属于无颌类,仍旧没能进化出上下颌,无法主动捕食,仅能靠水流带动浮游生物进入口中,部分种类甚至只能在海底匍匐,以吮吸的方式度日。这时候的甲胄鱼,着实是在困难中前进。但是不久之后,它们将迎来崭新的春天。
鹦鹉螺是奥陶纪的标志性生物,而卷壳鹦鹉螺则是最常见的一种,和三叶虫一样常见。当今出土的化石中,卷壳鹦鹉的数量相当庞大。从外观上看,它们就像是一只躲在蜗牛壳中的鱿鱼(事实证明它们就是章鱼、鱿鱼等头足类动物的祖先),长30厘米,重达10斤,有着巨大的眼睛,发达的触腕,这些腕多达几十根,是灵活的猎食工具。卷壳鹦鹉螺以独特的喷水方式游动,快速捕获猎物,是海洋中的飞毛腿,依靠这种优势,它们的种群得以迅速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卷壳鹦鹉螺是奥陶纪唯一的保存至今的生物,被称为“活化石”,几亿年的进化中,它们几乎没变,当今海洋中依旧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巨型羽翅鲎,又叫史前巨蝎。身长2米5,重达400斤,是当时最大的节肢动物。巨蝎出现于奥陶纪早期,它们进化出了一对可怕的大钳子,可以轻松猎捕动物。在外观上,除了没有尾刺,它俨然就是一只放大版的蝎子。巨蝎依仗其特殊的装备和庞大的体型,迅速称霸了世界,把曾经的寒武纪之王(奇虾)赶下了神坛。然而,只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巨型羽翅鲎就失去了霸主地位。
直壳鹦鹉螺,是奥陶纪真正的主人,是本阶段最大的肉食性动物。它们由直角石进化而来,有三角锥般的坚硬直壳,它们和公交车一样长,体重超过1000斤,巨大的头部,以及多条敏捷的触手,让所有生物胆寒。它们是卷壳鹦鹉螺的近亲,能通过喷水驱动带来极快的游泳速度。从寒武纪中叶开始,直角石和羽翅鲎就展开了进化之争,但当时的海洋由奇虾统治,二者皆无建树。到奥陶纪早期,羽翅鲎率先发难,进化出了超过400斤的大体型,打败奇虾,登上了统治王位。不过,直角石后来居上,进化成为巨型鹦鹉螺,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了巨型羽翅鲎,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世界霸主。
奥陶纪是生物繁盛的开始,但持续时间不长,可怕的伽马射线暴在这一阶段冲击了地球,造成了世界60%以上的动物死亡,带来了第一次生物大灭绝。面对世界的第一轮洗牌,各种幸免于难的生物又将踏上新的旅程,开启漫长的进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