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90年代,在东北的一些乡村学校流行着一种叫“勤工俭学”的校园活动,这个勤工俭学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大学校园里面的大学生为了补贴生活费用或者为了得到锻炼,通过做一份兼职工作获得劳动报酬,那个时候的“勤工俭学”就是在每个季节山上都会有一些土特产,药材之类的成熟了,学校就会给每个学生分配任务,不管你是一年级还是六年级,都有任务几斤到几十斤不等的任务,必须要完成。春季要上交蕨菜,秋季就多了,有橡子(一种树木的果实,也就是我们像木地板的原材料的树种,东北叫“柞树”,也是东北养蚕的树种)/山芝麻(野生芝麻的一种)/油条籽(听说可以榨油)等等,还有药材云子蘑之类的,然后学校把学生交上来的任务卖给收购商,说句实话,时至今日我也还没弄明白学校卖了这些钱用来干嘛了,那个时候人都特别单纯,怎么要求就怎么做,老师的话就是圣旨。
对于这些林林总总的任务,大多数小朋友都是家长帮忙完成的,记忆中从一年级开始,所接到的学校的各种任务,就都是我一个人来完成的,从找到这些山货生长的地方,到去采摘,再到运回来处理,再到运到学校交任务,从来没有找过父母帮忙,一直都是一个人,虽然不知道学校为什么要这些东西,卖的钱用来干嘛了,今天回头来看对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帮助我养成了我独立的性格。小时候还有很多事,比如除了学前班第一次被父母送到学校后,父母就再也没有去过,不论是交费用还是其他的事都是自己完成,那时候的我也比较乖,从来没有被找过家长,以至于我读大学后,遇到了一个小学老师后悔的对我说,全班37个男女同学都被他抽过,唯独没有打过我。
东北乡村学校早期没有统一的供暖,每间教室里面都要生炉子,那么每位同学就都要上交木头和引火的柴,大多数同学都是家长帮忙到山上锯好送到学校来,回想起来我好像从来没有过这个待遇,一直都是自己搞定的。甚至我还担任了每年冬天,最早到学校生炉子的任务,那个时候就是感觉为大家服务,有这个机会和资格很光荣,然后全班同学为了表示感谢,会从班费里面支持两三块钱给我买一双棉手套,那种感觉,甭提多温暖了。
小时候也向家里要过零花钱,去买冰棍,辣片,杏肉等等小食品。同时印象中多数的零花钱除了过年时候的压岁钱攒的,主要的来源,还是我利用课余时间搞副业赚来的,所以说在东北的大山里面到处都是宝贝,春天的时候可以采蕨菜去卖,夏天的时候可以采蘑菇,还以挖地龙骨等药材,记得小时候经常放学后扛起老爸为我特制的小镐头和一个蛇皮袋,到山上走一圈下来个把小时到收购站卖了就有个三五块钱的收入,在万元户还比较流行的年代,一个小破孩有这些零花钱就很不错了。
到了晚秋入冬就是我最喜欢的季节了,这个时候天气冷了,是林蛙下山的跳到河里准备冬眠的季节,这个时候抓林蛙就是我的零花钱主要收入来源,每天放学后别的小朋友都从马路上结伴回家,而我总是独辟蹊径,走到学校对面的小河入口(东北的多数河流在南方最多称之为溪流,尤其是在入冬的枯水季节,水量很少),走水路回家,很洋气吧,哈哈,当然走水路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沿着河边一路抓林蛙,每当这个季节,我甚至对这条河的每块石头每个位置都如数家珍,因为每天都会有新的林蛙躲藏进如石头的地下,这些石头也每天都会被我翻动一遍,这些石头也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偶尔还可以让我有惊喜,惊喜就是一只大个的母的林蛙,由于肚子里面有油(这种油就是很多女士吃的木瓜炖雪哈的原料)可以卖到几块钱,日常的小的都是5分到1毛钱,遇到这种大货就跟中奖了一样兴奋,那种喜悦不知道你有过么?有就是我们常说的“赢的体验”中的长期积累的意外的好运。
就是这些一件一件的小事儿,养成了我独立的性格,那个时候我就知道了伸手要来的零花钱和自己赚来的零花钱,虽然都是零花钱,但是味道真的不一样,更重要的是在自己赚零花钱的过程中的那份能力的提升,这种能力和体验也影响着我后期的做事,创业的历程,你品,你细品。
这种独立的性格其实也就是一种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很多人很多事会选择逃避,会选择借助外力,不可否认很多时候借助外力能够让我们更轻松一些,同时我也要知道不是任何问题,我们都有外力去借助的。也有很多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经常会用“我不会”的方式来逃避,当然也不排除在目前,现有的认知和思维模式范围就是不会。同时在我看来,会与不会往往就是一种选择,是选择面对,抑或是选择逃避。
(引:属于独立型性格的人,善于独立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具有个人信念、判断的坚定性和行动的独立性。独立型性格的决策者能积极地适应环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镇静沉着,不受他人的暗示和其他因素的干扰,相信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善于发挥自己的力量,努力实现决策目标。 )
没有什么是你不会做的,
只是看你愿不愿意去做。
——痴人老匡/20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