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凡吸毒了。不惊讶,一点也不。
不惊讶,是因为谁不是追求愉悦的动物。
从心理学上讲,人脑里有一个被称为「奖励机制」的玩意儿。当我们做出一个行为,产生了愉悦的结果,作为奖励,大脑就会产生一种「快乐素」,让我们感受到满足与喜悦。
如果你不理解,可以回想自己爱上一个人的时候。
黄昏,你和他肩并肩在公园散步,突然他乘四周无人,吻上你的嘴唇。这种快乐与满足感,足够你回味好几天。你的心里,只会想着:再来一次!
(至于没有谈过恋爱,回想第一口蛋糕的滋味就好。)
这种快乐素跟「多巴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每一次愉悦,都有着多巴胺的身影。但生活中,哪有那么多让人兴奋和激情的事呢?
若一个人无法摆脱空虚,他便会上跳下窜,四处寻求让他愉悦的事情。毒品,是最为便捷有效的一种。
如果说恋爱的多巴胺分泌是1,毒品可能就是100,1000,甚至10000。一旦品尝过这种无上愉悦,你认为身体会说什么?他会说:再来一次,再来一次,快些再来一次!
那么,上瘾至死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个人用药物刺激多巴胺分泌,大脑会收到一个反馈:报告,多巴胺分泌过多。于是,为了维持体内平衡,人体开始自动减少多巴胺分泌。
体内的「生态平衡」被破坏了,而人又不断呼喊「再来一次」,这时他发现,原本只需要一丢丢就能带来的愉悦感,现在需要的量越来越大,需要「摄入」更多才能维持之前相同的愉悦水平。
这就是所谓「耐受性」提高,药物变得越来越没用了。
这时候,如果停止用药。会出现什么情况?
由于体内的多巴胺工厂已经濒临停产,人体内就没有多巴胺,你会极端难受,痛哭流涕,甚至像有一万只蚂蚁在咬你的心脏。
这就是所谓戒断反应。
有人会产生幻觉,跳下高楼。有人会失去理智,砍死双亲。更多的人,可能因为购买毒品陷入财务危机,走上偷抢拐骗的道路。
其实早在30多年前,心理学家奥尔兹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他用白鼠做过一个实验。
他在老鼠的「奖励中枢」插上电极,老鼠只要按一个按钮,就能享受极乐。结果发现,这些白鼠为了获得快乐,近乎疯狂地按按钮,直至晕过去,但一醒来,又开始按按钮。
这个动力能有多强呢?奥尔兹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在老鼠和按钮之间设置一个强电流铁板。
结果是,老鼠竟不顾强电流带来的痛苦,拼命扑向那个让它快乐的开关。为了快乐,它们连死都不怕。
你是不是认为,这里讨论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太天真了,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只小老鼠。
我们明知道游戏浪费时间,却还是忍不住刷怪升级。我们明知道这是虚幻的肥皂剧,却还是随时打开刷下一集。我们明明知道,烟民的平均寿命短10年,却还是忍不住点燃一支香烟……
我们不是不明白,但快乐真的是更加难以抗拒的东西。
难道说,我们真的就像老鼠一样,不停按着能够获得快感的按钮,直至「娱乐至死」?若真是如此,人生未免太过悲哀。
另一位心理学家亚历山大对此产生了怀疑,他认为,我们一定有着不同于小老鼠的东西存在。
他观察了那些试验中上瘾至死的老鼠们,发现几乎每一只老鼠都过着悲惨的人生:毛被剃光,有些插着导管,被关在狭窄脏乱的笼子里。他说,我要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我也会吸毒。
于是,他打造了一座「老鼠天堂」:这里有吃不完的食物,有可供玩耍的石头和圆球,更重要的是,还有老鼠伙伴——16只雌雄不一。与此对应的,有6只则关押在可怕拥挤的「老鼠地狱」中。
结果是:身处「地狱」的老鼠一直不停饮用吗啡水,而身处「天堂」的老鼠,没有一只对吗啡水感兴趣。
亚历山大博士说:若能从生活中获得快乐,哪里还需要从药物中获取。
亚历山大实验的结论保守而简单:人际关系、爱、情感,以及由友谊、家庭及工作构筑成的生活模式,这些才是真正健康而持久的快乐之源。
很多年前听到羽泉的《最美》,单曲循环了很多天。
在写下这篇文章的同时,我再次播放着《最美》,敲完最后一个字,直到最后一个音符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