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这个概念来自于1967年一个著名的实验,当然实验的主角不是人,是一条无辜的狗。这只倒霉透顶的狗被老头选中,用蜂鸣器配合电击,开始这只可怜的狗还试图逃脱,到最后不仅不试图逃跑,反而蜂鸣器一叫,在没有电击的情况下,就开始坐地打滚、呻吟。当然,后来还演绎了更多的说法,比如我家小妞的睡前故事里,主角就换成一只粉红色的小象,虽然长大后能轻易挣脱绳索,却老老实实不再逃离。孩子当时只是觉得小象很可爱,不喜欢长大后丑陋的样子,应该是没有听明白里面的道理。
习得性无助实验对积极心理学具有里程碑意义。正如塞利格曼所指出,"消极的行为事件或结果本身并不一定导致无助感,只有当这种事件或结果被个体知觉为自己难以控制和改变时,才会产生无助感。这种归因方式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最终陷入“习得性无助”中。要消除习得性无助感,最重要的是改变不良的归因模式,不要总把失败归因于能力,尝试把失败归于努力因素,使自己更加努力。"
这个理论对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在教育学上,从鼓励能力到鼓励行为的尝试,很多人会觉得不算什么,很多老师家长也都在有意无意使用,但如果意识到这其中的重大差异,并有意识坚持下去,就会产生非常积极的结果。比如家长夸奖孩子,从夸孩子聪明到夸孩子努力,一词之差,对孩子行为的影响天差地别。被夸赞聪明的孩子,很大可能是把聪明当成资本,为了维护住这种光鲜,可能就不愿意尝试与创新,害怕出丑,极端情况下甚至会用撒谎等手段去掩饰;而被夸赞努力的孩子,会更加聚焦于努力行为本身,长期下来,一般都会取得好结果。
习得性无助最牛的地方还在于对个体认知行为的影响。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如果能把这种认知有意识地带入,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只是这种"有意识"并不是很容易做到,需要理性和逻辑做根基,当然还要有敏锐的感知。因为一个人根深蒂固的观念随时会支配人的行为,让这种"有意识"变得很艰难。或者不能认清环境影响,或者意识不到自己的能力边界,又或者被身边人影响了。
一、为什么会产生习得性无助
就像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如果一个人面对不可控的情境时,认识到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不可避免的结果后,就会产生放弃努力的消极认知和行为,表现出无助、无望和抑郁等消极情绪。习得性无助会进一步恶化当事人的身心状态,影响他的理性判断能力。归结起来,所以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可控与不可控的定义。如何定义生命中的可控或不可控,每个人的认知差异会很大。比如有人认为能用钱解决的事情都不算事情,但对于陷入贫困的穷人来讲,能用钱解决的显然都是天大的事情。所以对可控与不可控的认知因人、因事、因环境而异。
二是对归因的认知。一个事情的发生,会有很多复杂的主客观原因。而人类思维的惰性,或者说内在决策模型的普遍简单化倾向,一般会引导人们寻找那些简单粗暴的原因,这才是最要命的。怨天怨地怨别人,是最本能的做法。其实,无论天地还是别人,都是我们不可控的因素,只有那些能归因于自己的东西才是值得努力的。所以分清哪些是天地和别人管的,哪些是自己可以努力改变的,才是最重要的。
三是对行为的选择。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也知道天地和别人管的事情,留下的就是自己可腾挪的空间了。要想在这个空间游刃有余,其实也非常不容易。比如众所周知的贝多芬,中年之后不幸耳聋,这对一个指挥家绝对是致命的。那么耳聋这个事情是他不可控制的,但他选择靠对音乐的感知和灵性去解决问题,最终成就了不朽的功绩。
二、如何规避陷入习惯性的习得性无助
对于个体而言,完全避免习得性无助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从孩童到成人,其实就是从习得性无助到逐步学习掌控自己命运的过程。孩童阶段会有本能的习得性无助,所以脱离习得性无助的过程,也是跟人类的天性做斗争的过程,而赢得这个斗争的武器就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就是希望。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对于习得性无助具备极强免疫力的主人公安迪说过:“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这个世界上可以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那就是希望,希望是美好的事物,也许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所以,希望是生命中的必需品,不是奢侈品,这也是每个人生命活力所在。这也呼应了每个人一生都规避不了的问题: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活着的意义,才才能赋予一个人希望。
三、如何打好手里的烂牌
打过牌的人都知道,运气、搭档选择和个人技术是决定成败的主要因素。运气属于上天管的,搭档是不是猪队友自己说了也不算,所以最终靠的还是技术。从这个角度看,所谓的好牌或烂牌,应该是一个伪命题。归根结底,无问好坏,尊重每一张牌存在的价值,尽全力打好手中的牌,才是应有的态度。其实在打牌高手的眼里,没有一张牌是绝对烂牌,也没有一张牌是绝对好牌,全部都是手里的筹码。正如上天安排给我们的一切都是独特的,无所谓好坏,关键是用好这些天赋。
人这一辈子也是如此。没有一个人一辈子走狗屎运,也没有人一辈子都倒霉,在境遇的起起伏伏中,考验的是我们的眼界、态度和定力。世界观决定眼界,方法论决定态度和定力。一个人紧紧地把生命的绳索放在自己手里,就有了希望和动力。有自己的评价系统,不依赖外部的价值体系,就有了生命的定力。这也是知易行难的事情,全靠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