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日更,日更千字!这是《30岁不晚》系列的第九篇。我的目标是写满365篇,然后再决定是否继续写下去。
自打从事销售行业之后,见了太多的客户投诉。等到每次事件之后,反思总结一番,这其中总有些共通的地方。但也有令人不得其解之处,尤其是很多客户的投诉妥善处理之后,我就会想,如果这些客户不表态,或者不采取激烈的方式表态,那问题不就一直放在那个地方,得不到解决了么?而很多时候,企业这艘大船,面对单个的个体时,总是在对方突破底线之后,才会有所让步。事件的进展,好像就是两者各自装着底线,一点点往前走,慢慢的试探着对方,在底线范围内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你弱我就强,你强我就弱,所有事件串联在一起,诠释的都是欺软怕硬的逻辑。所以我就在想,其软怕硬,真的就是这个社会的规则么?
先说客户层面,客户的心理往往都是,销售人员越是表现出成交的欲望,则对方越是高姿态;表现在溢价的环节,优惠了100,对方就要求200.你若真是摆出一副爱理不理,爱买不买的样子,反倒更利于成交。所以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狼性特质明显的销售人员,不但业绩好,而且能够创造溢价,同时还把客户整的服服帖帖;反之呢,性格比较柔弱的销售人员,不仅业绩相对更差,很多时候,客户也经常言出不逊,根本不把你当回事。
再说客户和公司的利益角逐层面,现实情况正应验了那句俗语,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那些敢于伸张自己权利的普通人,或者本身就拥有世俗社会地位的达官贵人,公司层面总是给予更多的关注,适时的给出让步,让对方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利益。面对胡搅蛮缠的客户,甚至给出逾越底线的让步。当然,也正是因为这种现象存在,所以给了很多人这样一种理念,大不了就一哭二闹三上吊,老人孩子齐上阵,总能逼着你就范。尤其是在这样的小城市,面对外来企业,人们似乎总是有底气采取这种方式。因为即便闹到警察出面,乡里乡亲,大家也都是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找一个利益的平衡。一方只求解决问题,另一方则尽其所能多争取点利益。
社会的正常运转,有道德的约束,有法律的制约。但总有无视道德和法律的人,况且道德和法律并非手持利剑无处不在的神,他的滞后性,更助长了一些人的气焰。尤其在尚不发达地区,更多讲的是人情关系,讲的是所谓的背景,所以就滋生了很多所谓天不怕地不怕的“本地人”。当然,社会进步,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必然是个缓慢的过程,相较以前,法制无疑已经越来越健全,随着时间推移,法律愈加完善,大众素质越高,也是必然的趋势。但欺软怕硬这种风气,可万万不能流传,甚至形成气候。这样下去,等到我们教育孩子时,就会非常的纠结,教他彬彬有礼的以理服人,怕他在外受欺负;叫他刻意强硬装狠,肯定也不合适;可在我们自己都搞不清怎么面对欺软怕硬这种社会现象时,我们又该怎么解释孩子眼中看到的不公?
汪小六
2017.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