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很受欢迎的TED演讲,名字是《脆弱的力量》。
演讲者是一位社会学工作者,她很有意思,一般我们会说,“生活是一团乱麻,接纳它”,但是她的人生信条是“生活是一团乱麻,分析它、整理它、打包解决它”。她相信一切问题都是可以量化、可以解决的。
这次,她的研究对象是——脆弱。
她准备好了大干一场,搬到一个安静的地方独自居住,开始听故事、做采访、写文章。
当然,你懂的,事情往往不是那么顺利,她抑郁了。
她说,人们讲述工作的时候,领导给了37个肯定,说了还有一点可提升的空间,于是他对那一点提升的空间耿耿于怀;
提到爱情,我们讲的都是爱情里让人痛苦的部分;
提到友谊,我们铭记于心的是一次被排挤的经历;
我们忘不了被拒绝,被忽视,被批评的感受……
这些让我们感到痛苦的东西,它的根源是什么呢? 是羞耻感/shame。
幸运的我,刚好在前几天也经历了一件让自己很羞耻的事情——开始上课10分钟了,我还没有开始讲课,督导的老师来检查,噼里啪啦一通说。通报批评,领导找谈话。
的确挺难堪的。
这也没有道理可讲,你纵然再有理由,也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的情理,在大的规范下,说破天去都是没有理的。
有忐忑,也有不淡定。在那一刻,我问自己,觉得自己是一名合格的老师吗? 是。
那就够了。虽然有不尽心的地方,但也是双向互动的结果,我内心非常理解自己的困境——我没有能量推动了。我对课堂的氛围,没有办法做到“麻木”,okay,我尊重我自己的感受。
于是,这种“羞耻感”就是有勇气去面对的了。
还有一种应对方式是对抗、麻痹自己的感受。比如据理力争,拒不认错,或者逃避,用刷剧、游戏、暴饮暴食来麻痹自己的感受。这些方式或许可以一时压制下去,但演讲者也提出——我们没有办法只麻痹某些感受,我们麻痹的是一切感受。快乐、欣喜也一并被我们麻痹掉了。
我可不想做木头人~
演讲者尝试了各种办法,想打败“脆弱”,但她被打败了。后来她去看心理医生,她的崩溃,咨询师称之为“灵魂的觉醒”,她用了六年时间才做完这个研究。但是,她的人生开启了新的篇章!
亲爱的你,有没有脆弱的时候?
没有?那你一定不是人^0^
脆弱的时候,你会怎样反应?又怎样让自己尽快走出来?
作者提出一个关键点。面对脆弱,会有两类反应——麻痹自己的,和勇敢面对的。
他们的最大的区别是——勇气。
想表白但很害怕会被拒,那还要不要表白?
面临可能的“羞耻感”,有的人有勇气去表达,能够承受可能的失败,而另一类人没有这样的勇气。
勇气从哪里来?
从自我价值感中来!
即使我表达了关心,却被你拒绝,我依然肯定自己是有价值的。这份内在的自我价值感,是我们获得勇气的根源。
于我,虽然我今天做的不够好,但我相信我是有价值的,我的工作是有贡献的。我坚信不疑。这是底气,也是我面对现实的勇气。
这个评价的权利,在我自己手里。
我和脆弱待在一起,我看见委屈的我,她在流泪。拥抱她,这说明我还活着,而且活的越来越完整。
荣格说“我情愿完整,也不要完美,完整才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