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前年画的,画面线条有些复杂。“江南可采莲”,采的是莲蓬,目的是莲子。因为采莲是一种为了谋生的劳动,采摘的肯定是莲蓬。南朝乐府《采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这是一年级小女生的作品,小女孩是自己,旁边是撑船的船夫叔叔。她手中采摘的就是粉红色的莲花,小孩对美丽花朵的追求由此可见一斑。白居易的《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强调的也是莲花,但这个小娃肯定是个小男孩,小男孩对花儿草儿不如女孩感冒,所以即便摘了几朵白莲,也会摘了很多莲蓬,说不定还摘了大莲叶当帽子遮盖在头顶。
我和小姑娘的绘图体现的主体人物,都是美丽的采莲姑娘,大概感觉美景、乐事、美女,才是更相配的。
我们画画的时候打草稿,总是会用铅笔勾勒出一个大概的轮廓。大概地总结一下《江南》的写作框架,去掉具体的事物,我们就能提取出这首诗的轮廓(写作路子):什么人(动物)在一个什么地方做什么,忙得四面八方,也可以是各种忙。
看下面的例子,是不是很有意思?有没有从里面看出《江南》这首诗的影子?
如果说,写成古诗比较难,那我们不妨扩展成现代作文,这样句子可长可短,由自己控制,同时还可以避免押韵的难题(当然我们建议押韵更好)。
现代作文:一只小猫在园子里扑蝶,园子里面的花草茂盛,花香扑鼻。蝴蝶款款飞舞在花草间,一会儿在东,一会儿在西,一会儿在南,一会儿在北,它们玩得多开心啊!(我坐在屋檐下看着,也觉得很有趣呢!)
还是写成现代文,比较自然些。
我们可以批量地进行仿写:
1、周末的下午,阳光暖融融地照进家里。妈妈系着围裙在打扫卫生,一会儿在厨房、一会儿在卫生间、一会儿在卧室、一会儿在客厅,一会儿又匆匆忙忙拎着垃圾去楼下。
2、一群小朋友在公园草坪上踢足球。黑白色的足球在绿油油的草丛中跳跃着,一会儿投进了球门,一会儿飞上天,一会儿滴溜溜滚进了小水沟,一会儿被淘气的小狗叼走了,急得一帮额头冒汗的小男孩在后边追着大喊:“哎哎,谁家的狗?”
大家可以看到,这些仿写并没有很严格地完全按照《江南》的框架,而是在基本参考的基础上做了自己的微创新,并且非常真实、趣味性十足,而且第二段最后那句:“哎哎,谁家的狗?”从一片无声的画面中创造了声音出来,一下子更生动了。这就是我们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学习、背诵古诗,目的就是为了去为自己所用,如果某个地方你觉得不舒服、或不足以表达你的日常生活细节和感受,那当然可以随机做些调整和改变。说到底,学习到的工具仅仅是工具,而使用的主人则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