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年,初三开始韩桥大礼堂就又开始唱大戏了,要一直唱道正月十七。这个时候空廖的春节似乎就充盈了起来。
当然最高兴的还得说是附近村子的老人们了,但凡能走动道的就会去听上几场。更有小情侣们相拥结伴挤到里面凑个乐子,也有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来感受一下戏曲文化氛围。其实更多的是陪伴年迈的父母来坐上半天的。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大姑她们村也是逢年节就唱大戏,戏团是村上雇来的,空地上搭个大棚子就唱上几天。每逢这个时候大姑就打发姑父套马车来接奶奶去住上几天,我自然也粘着跟去了。
戏园子里挤满了上了年纪的人,很多我这般年龄的孩童就在人群里挤来挤去。
这时候奶奶就紧拽着我的手,不让跑出去。我哪里会听戏,看着撒欢的小孩羡慕的不得了。看那些穿着红红绿绿长袍的人在台子上出出进进,花里胡哨的脸哇啦哇啦喊个不停,一会坐下,一会又站起,不知道唱的什么。
现在想来印象中除了人多就是脏乱,凹凸不平的地面上,有孩子们剥下的彩色糖纸,花生瓜子皮,啃过的甘蔗皮......
虽是如此的不懂,但看戏的日子对我来说着实是快乐的,因为走亲戚是能吃到在家里吃不到的好东西的。
多年后,又和大姑唠起小时的事,说那印象最深的是大姑包的饺子,很香。大姑就笑。后来才知道每次我和奶奶吃肉丸的饺子,而她自己背着我们吃玉米饼子。那时候家里穷,哪舍得全家人都吃饺子,自己不吃就会省着让奶奶和我多吃几顿。现在每每想来心里总是甜甜的酸楚。
十来岁的时候,家里新添了录音机,那可是全家的宝贝。磁带除了当时的流行歌曲外,还有几牌戏曲。
邻家爷爷爱听戏,每得空闲便去我家。搬个马扎在院里坐了,这时候娘便会招呼我给爷爷放他最爱听的《小姑贤》,百听不厌。唱到极处,爷爷总是咧开掉光了牙的嘴,呵呵地笑。时间久了我自然也会哼唱“有老身我坐上房心乱如麻,思想起……”
夏日的午后,阳光穿窗而过。雨后的清风撩动着睡莲的腰肢,鼻尖仿佛传来田野的味道,带着一点点寂寞的芳草香。忽然我听到了那早已植入内心的《小姑贤》,向外望时,又看到了住在我前排的那个胖胖的年轻人。
平日里见到他时总是挎着宝贝似的听戏机,不厌其烦得唱着什么。连儿子一听到那戏曲声,都会兴奋地叫起来:“妈,快看,小胖子!”而后我们就相视一笑。我想他定是个戏迷。痴迷于戏曲独特的魅力,痴迷于戏曲里那亘古的孝道。
经常路过一段残缺的围墙,上面画着二十四孝图。孝居百行之先,“百善孝为先”。它告诉我们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不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还要使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藉。
生活有时需要我们停下脚步,去怀念那些旧的时光,品读那些似曾相识的味道。打开小窗,便有亮丽的阳光进来,小酌一些温暖的故事,便有自由清风和满树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