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二十来天我就23岁了,在这奔三的康庄大道上,我一边在飞奔一边谨记孔先生“吾日三省吾身”的训诫,患上了爱总结的毛病,每年给自己一个总结,算是一个仪式感吗?我不知道,但习惯给自己各种纪念日制定一个仪式已经成了我这个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还有文艺梦的重金属少女
最近因为一部火了的电影《喜欢你》,陈老师的歌再次出现在我的歌单里。比起《喜欢你时的内心活动》里矫情的歌词,我大概更喜欢哲学系陈老师那永远听不懂的歌词,可能是因为听不懂,总觉得这歌里的高深透露着人生的奥秘。
以前喜欢喜欢陈老师,喜欢张悬,喜欢孙燕姿,喜欢那些浑身透露着文艺气息的女青年,后来自省过一次,发现自己这浑身大俗气息充斥的少女大概更适合农村重金属那样的调调,然后就再也没有对谁说过我曾经也是有过文艺情节的青年。我想,为了保持好我大俗少女的人设,我必须要懂得取舍。
现在,我成了一名文案工作者,周围的同事喜欢朴树,迷恋民谣,不管男女好像都在身体力行的告诉我,文案,是一份有情怀懂文艺的工作。我又开始混沌了,难道我这大俗少女的设定又要改写一次?我不是很清楚,就像不清楚每晚到底能多少时间离开公司一样。
洪兴十三妹弃武从良
刚开始踏入广告行业的时候,告诉家里我的职位叫做文案策划,当然,家里人并不懂什么叫做文案策划,他们只知道广告行业,那种在街边帮人打印复印的。
后来在我不断的洗脑中,我爸妈基本知道我也是个脑力劳动者,至此就当上了广告业的传道士,巴不得把小县城的小市民全都洗脑成为都市新新人类,都能懂我是个脑力工作者,和那些个他们口中出去“打工”的都不一样。
当然不管怎么传道,我家里还是有一堆成天盼着我被辞退回家啃老的亲戚,毕竟在人心中我只是个多读了几年书的小太妹。我上学那会儿也确实是个不怎么正经、极度不靠谱的小太妹。考过倒数第一,以旷课为家常便饭,要不是仗着长着张童叟无欺的脸,我现在可能有一堆因为打架而被记下的处分。
励志这种东西,装装就能有咯
上大学的我开始幡然醒悟,大概是对那种为了标榜个性哗众取宠的样子心生厌倦,连自己都讨厌自己的时候,我慢慢长成了现在这样。
大学过得极度平凡无聊,每天就吃喝睡、上课,唯一可做谈资的大概是我整个大学生活都没谈过恋爱,对,在一个1:7的学校,女生跟他妈国宝一样我都没谈上恋爱。有些事儿呢,就是看缘分靠运气,单身狗并没有这么格格不入,但却已经变成了我的人设,对了,从小县城独自到直辖市创拼的励志少女也是我如今的人设。
青春疼痛电影的结局都是假的
工作后脱离了家人的眷护,独自到陌生的城市,我不清楚那种小说中描述的,关于男女主角或男男主角离家独自上大学的场景,但在夜深人静时,我大概能懂电影里大家在异乡时那种莫名其妙的乡愁。
毕业两年,我扮演着一个年少闯荡在外有梦想的少女,扮演着毕业不久小有成就的女儿,扮演着公司刚入职不久的新人,扮演着同事眼中不大爱说话但性格不错的小女生,扮演着朋友眼里敢闯敢拼或有思想的好伙伴,
我们自编自导一部关于青春的疼痛电影,我们扮演着所有角色,这些角色也在扮演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