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紫罗兰
今天讲的这个故事,相信大家看到过很多个版本,内容异曲同工,但经常被用来说明执行力的问题。
说的是张三和李四,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拿着同样的薪水。一段时间后,张三升职加薪,李四却没有,于是李四找老板理论。
老板对他说:“李四,你现在帮我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
不一会儿,李四从集市回来,向老板汇报:“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老板问:“有多少?”
李四不知道,于是赶紧又跑到集市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40 袋土豆。”
老板又问他:“价格呢?”
李四说:“您没有让我打听价格啊?”
于是,老板让李四先坐下休息,然后把张三叫来,吩咐他去做同一件事。 张三回来,向老板汇报:“今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袋,价格是两毛五分钱一斤。我看了一下,这些土豆的质量不错,价格也便宜,根据我们以往的销量,40袋土豆在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全部卖掉,一定能赚钱。”
此时老板转向了李四,说:“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张三的薪水比你高了吧?”
从以上的事例我们可以发现,李四有两个方面不如张三:一是不愿多动脑筋深入思考,二是采取低级思考方式,很多方面想不到。
其实我们身边有许多“李四式”的人物,看似勤奋,却总是混得不行,为什么?因为这样的人都是“低效勤奋者”,而人的思考力往往决定了决策的质量。
罗素说:“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 但人的思考程度,决定你的人生高度。
现在,几乎所有家长都知道,孩子应该多看书,多思考。不仅是为了长知识,更是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英国哲学家洛克说,“思考才使我们阅读的东西成为我们自己的”。但是,读了大量书你就会思考了吗?
那么如何培养自己去深度思考呢?
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奥野宣之,他毕业于日本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他独创了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并广受欢迎,他除了进行网络与杂志专栏撰稿人工作以外,还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并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告诉我们,要从关注自己需求出发去阅读;阅读时要养成时刻思考的习惯;有意识地培养深度思考能力。
1.从需求出发开始阅读
其实有许多人,包括我自己,读过那么多的书,到底能吸收多少内容呢?多少内容使自己获得成长呢?
如果有人问我最喜欢哪本书,我也许能回答对方一个书名,或者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读过这本书,它对我有很大的帮助”,而当对方问起下面的问题,比如: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你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它的优点又在哪里?我就不知道怎样回答了。
那如何才能不白读书呢?
阅读一定要有读书的动机或目的性,就好比照片的“焦点”,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真正想读的书,买到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书。因为抱着不同的目的阅读同一本书,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如果一本书可以解决自己一直在烦恼的问题,或是它的主题让自己非常感兴趣,那么就可以多花点时间,踏踏实实地阅读了。
读书是用自己的方式学习,而不是模仿评论家的做法。学习、吸收对自己真正有用的智慧和语句才是最重要的。反过来说,如果有些信息对自己来说无关紧要,那就干脆丢掉。读书的重点是自己认为哪些内容重要,并将其彻底消化。
当然,做其他事情也是这样的,也就是要彻底专注于“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
2.保持时刻思考的习惯
结合最上面的事例,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低效勤奋者”有两个特征:不愿深入思考,釆取低级思考,因为这些人,根本不会主动思考,这就导致他们做事效率低,效能低,成长慢。
作家舒尔茨在《像成功者一样思考》中说:“你比那些优秀的人,差的其实是思维。”
一个朋友最近一年在通过私教进行健身,她给我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在这一年里她一共遇到过4位教练,每位教练在给她上课之初都会询问她究竟想要怎样的身材,她的回答都是“维密的身材”。
于是,前3位教练给出的策略都是与其他女性健身者相差无几的健身策略——先减脂后塑形,只有最后一位教练没有当即给出健身方案。
直到第二天,这位教练才跟她说:
我回去看了维密秀,仔细研究了维密的身材。我发现,她们并不仅仅是瘦,不是那种纸片人的瘦。
相反,她们的身材非常立体,背部、肩部和腰部的曲线十分明显,有三个显著要素,分别是紧致、曲线感和力量感。
所以,维密身材的本质就是紧致、曲线感与力量感的完美融合。如果要想拥有维密的身材,那就需要在完成减脂之后,着重完成这四处肌群的强化训练。
这个故事正是一个关于深度思考的例子,虽然思考的对象并不是特别深刻的问题或概念。
深度思考往往不是一次性的思考,更多时候它都是持续的思考状态。
但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做到在第一次对某问题进行思考时就触其本质,但却可以在一次次的自我追问与深度思考后越来越接近它的本质,直到有一天终于触及那个本质,并将它言简意赅的表达出来。
而读书正是探寻答案、不断获取思考意义的过程。
然而,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阅历,没有看过足够的书,单单只凭“深度思考”怕也是无用。
亚瑟·叔本华在《论读书》中写道:“如果你觉得读书就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想法,那么这是思想上的懒惰。请丢开书本自己思考。”
虽然我们不必做得那么决绝,但读书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让自己“搭上了思想的便车”。
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告诉我们,“读书时记下自己当下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摘抄这一段文章的原因和自己当时的想法才是日后值得参考的贵重资料,而且,把作者的话与自己的话放在一起,也是感受‘落差’的好机会。”
我们通常习惯从书籍中获取知识,却很少注重记录和搜集自己脑海里的灵感,要知道这些灵感的潜在价值丝毫不低于我们从书中学到的新知。
好主意不会凭空出现。不论是什么想法,都一定是对某种刺激做出的回应。读书时获得的感想正是原创思考的源泉。
阅历、阅读和与人交流,就像是不同类型的催化剂,可以不断催化“深度思考”这个过程,帮助它一次次的发酵,最终走近问题的本质。
3.三种方法培养深度思考能力
我们既然已经被书带到了一定的思想高度上,那么接下来的路多少也要靠自己的思考来走完。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让我们明白,深度思考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阅读是一条必经之路。
一是使用“筛选程序”有效读书
为了更有效率地写读书笔记,就应该做好提前做读书笔记的准备,即“筛选程序”。
通读:在全书通读的时候,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
重读:读二遍的时候,不需要你从头来再重读一遍,只需要你将通读那折角的一页,还是觉得不错,就再折一个角。
标记:第三次阅读的时候,你只需要在读一遍上下两角的几页,如何觉得有价值,那就在上面做笔记,如何还是无法舍弃,就抄在读书笔记上就好。
同时,重读读书笔记本,你可能会因每日接触的信息不一样,也能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将你重读的感受在读书笔记本中写下,或许能成为你下一次灵感创意。
用筛选程序来做读书,可以专注于自己内心的需求,高效的聚焦到重点。
二是利用“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
“葱鲔火锅读书法”就是摘抄加评论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将书中的精华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引导自己进入深度思考。
摘抄的句子一定是让自己感动的段落,能够让自己心动的语句,能够引发自己深思和启发的内容,又或者是颠覆自己认知、获得知识增量的内容,而不是感同身受的内容。
至于评论,最好的是写下当时摘抄时能够引起自己思想层面上的共鸣,也就是你对摘抄内容真实的感想、体会或灵感火花。
三是善于分享阅读所得
人们经常说:“你为别人讲解书中的内容时,才会真正理解它”。思想输出的过程就是深度思考能力的体现。
研究调查发现,写作和演讲是最能锻炼人的思考能力、分析和沟通能力,而向别人用口述传达出自己的意思或用写作的方式,就是一种很好的组织自己思维、锻炼深度思考能力的方式。
奥野宣之说:“人并不是因为无所不知而去发表演讲或出书,而是通过演讲和出书让自己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某一领域内的专家。”
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我们读一本书,就是为了从书中获得信息和判断,从中学习并解决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
如果你只是大量输入,即使掌握再多信息,如果你不去积极输出,也无法形成知识体系,无论深入进行思考。周国平说:“思考像在风中煽火一般,必须始终不断地煽动,才能维持火焰不熄”。
所以你大量输入还不够,你还必须坚持输出,才能对信息加工成自己的思维和判断,才能实现深度思考。
卓越人士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深度思考。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一辈子的忙碌,都耗费在肢体上。要想成为真正的人生赢家,就要学会并保持不断思考且深度思考的能力,因为任何“浅尝辄止,浮于表面”的思考模式对我们的成长都没有任何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