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北京的那天,持续了一周多的红色预警刚刚解除,难得可以回家喘口气了,无奈空气里的“烟味儿”比一年前又浓郁了些。
来程航班的前一天下午,一封期盼已久的 offer 终于出现在了收件箱里。由去年十月初突然得知留杜比工作有变的噩耗,到犹豫再三回国还是留德,再到费劲周折边毕设边投简历扛面试,这一整年偷的懒、脑子里进的水,几乎都在这短短三个月里“变现”了。糟心,半夜睡不着的时候就剩下胡思乱想了,然而最终幸运男神再次不厌其烦地眷顾了我,还能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要啥自行车儿。
攥着 offer 回家见爸妈,心里格外有底气,虽然爸妈从不拿我当成他们炫耀的资本,但能给他们长脸我当然是由衷地开心而傲娇。出乎意料的是,之前对于留德工作的犹疑,在我回到帝都后很快便消失了,虽有预料之中的对于亲人的不舍,但更加肯定自己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起初我将原因归咎于帝都的雾霾与喧闹上,归咎于自己想要暂时躲避帝都的高压工作环境上。然而随着我与诸位恩师朋友们的重逢畅谈,在讲述与倾听故事的同时,自己从前一些隐匿在内心中的细微想法逐渐清晰了起来。有朋友留学回国后如释重负,也有人很快便调整回了帝都忙碌而多姿的生活节奏。听着她们轻松地谈起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脸上无不洋溢着满足与享受。实话实说,帝都真的太诱人了,而我更是手握着终生有效的“入场券”。不止一个人对我说过:“你大不了裸着回北京都行。” 谁说不是呢?爸妈攒钱供我出国读书,又为我备好了这条万全的退路。
可我这个人从来没走过什么“备好的退路”。
不止一次在理智地分析利弊后得不到结果。想到爸妈平日话语间藏不住的思念,想到年迈的爷爷每每问起“还要多久才能毕业回国”时眼中的期待,想到帝都愈演愈烈的雾霾和他们不复从前的健康状况,而自己无法常伴他们左右,真该指着自己鼻子骂句“白眼儿狼”。但我同样无法忽略自己的真实想法,也许“想要”一词的背后本就不需要什么强而有力的理由去支撑,也许那些理由只是被默默地埋在心底,暂时没被挖出来罢了。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想要追求怎样的生活,虽然大多时候自己也难以认清这个“自己”。
对于德国的生活方式,我用了两年时间从惧怕转变为享受。当我提起自己在德国生活工作的舒心之处,听者往往难以从只言片语间获得任何切身感受,况且人与人之间在价值观上差别甚多,我也不求自己的评判标准能获得别人的认同。也许目前自己积极的状态已经足以传递正能量了。算上之前本科交换的一学期,将近三年的时间里,我非常懒惰地,并没有好好用功了解德国的人文地理,更没有莅临诸国,探访古堡教堂、踏遍名山大川。每日每日简单的御宅生活,想必在他人眼中是单调而无趣的,但我的心情大概可用“回也不改其乐”一言以蔽之(原谅我不要脸地拉大师垫背)。很多时候,大家通过对比自己在国内的生活状态,来评价我口中描述的德国生活的优劣。我也是如此,急于想找个理由支持自己留德的想法,以至于夸大了帝都的弊端。帝都是好的,不合适的是我。
很难说清自己对于德国生活的好恶是如何发生转变的,并不是生活得越久就越适应,因为有同学直到毕业也没能和德国擦出半点儿火花,也听说有前辈留德工作数年,仍颇为抵触当地人的行事风格和思考方式。或许是接受能力的不同吧。首先“吃”对我来说就不是个问题,我无数次被老妈嫌弃怎么不是个“吃货”,美味和我之间可能并不存在“万有引力”一说。其次,对于德国式行事思考方式,大体上我是非常认同的,感触最深的是“人与人之间距离很近”这一点,也许这话听起来和大家普遍认为的“德国人严肃冷漠、不知变通”背道而驰。我所说的“很近”,是从我自身角度出发的。比如有人说德国人在公共场所的礼貌之举只是默认通识,并不是真切的友善,但在我看来,他人态度的友善与否,反而取决于我们自身态度是否积极,取决于个人的理解与感受。至少在无数次别人为我扶门并面露微笑后,我愿意相信他们的举动是带有善意的,而我也会为自己传递同样的善意感到快乐。
虽然在生活工作中,德国人大多习惯性板个脸,但这并不代表沟通时他们会首先竖起壁垒、习惯心存戒备。我就“扑克脸”的问题和不止一位德国同事讨论过,他们反到是异口同声问我:“为何无缘无故要对路上的陌生人傻笑呢?” 想想也是有他们的歪理吧。德国人说话很直接,而当我收起自己的玻璃心之后,这种“直接”的交谈方式真是让人轻松又畅快。他们不太懂中国人的委婉,而我起初也因为习惯性“婉拒”而搞得德国朋友一头雾水。如今我说话时仍然会十分注意语气和措辞,但同时也开始懂得适时的直截了当,也许正是这根深蒂固的中国式处事风格,使我在“能够恰当地与客户沟通”这一点上获得了面试官的赞许。我还想说德国人比较真诚、不算计,但我认识的德国同事朋友也只是有限的一小部分。自己从申请学校到出国读书,再到实习毕设找工作,一路上实在太多贵人相助,我不敢说这具有普适性,但至少是个真实的事例。
最近脑子里时常冒出的一个词儿是“人生苦短”。回首高中以来自己迈过的坎儿、这十年里做出的大大小小的抉择,其实并没有什么对错,即便当初看起来并不是最优的选项,如今也让我走出了自己的一条坦途,还有什么遗憾呢?保守估计,三分之一的人生已经是过去式了,我不知道还能有什么天大的理由让我瞻前顾后、犹疑不决。也许此时此刻,自己真正的人生才正要开始,即使再多期盼与牵挂,也能清晰地找寻到自己生活的平衡点,坦然而满足。
我现在挺喜欢自己的,终于喜欢上自己了,所有之前受过的罪、流过的泪,都是值得的。
人生至此,二十五载,走过的每一步,我从未想过“重来一次”;而今往后,我也将继续用心爱着,认真地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