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之行,期盼了好多天,大学的几个同学一呼吁,相约带着孩子,电话报名,说走就走。这次旅行,无论如何都会是快乐的。
我兜里放了本道德经,一则教孩子,二则自己的确喜欢老子。听说过黄山的美,此行却不是冲着美景去的。每次外出,从来都把看人作为第一要素。朋友是第一位的,风光是第二位的。我常给朋友说,世上的吃喝玩乐,良辰美景不过如此而已。我的体力也不行,从来对游山玩水,特别是游山,心存芥蒂。一路上,孩子欢歌笑语,虽然长途跋涉,却没有感觉到鞍马劳顿。到黄山,见到同学和同学的孩子们, 头脑中马上涌出“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同学说,我没老。哈哈,看着同学们现在的样子,脑海中映着20年前的影子。知道他们也一样,怎么会不老?看着他们老了,也知道自己老了。岁月蹁跹人知否,花开雪融又一秋。青丝已换满白头,谁知此生几回眸?人生的回眸,不同年龄有不同年龄的感触。无论在年轻的时候,是不是熟悉,都有着共同的话题和感触。
旭东同学安排的很妥帖,游玩的心情就格外放松。在缆车上就开始惊叹于黄山之美。随着缆车的移动,眼前的景色就是不断变幻的画卷。人就在画中。下了缆车。抬眼而望,随着云雾的变幻,山水画也在不断变幻,飘渺如仙境。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原来山水的大气和虚空是可以这样联系在一起的。黄山真是瞬息万变的,有时候差一秒,看到的景色都有所不同。云雾在随时雕刻着黄山,随时雕刻着你眼前的景色。怎么不让人流连,又怎么不让人感到生命的无常?道德经中的开篇就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黄山的有形与无形的表现和奇妙和道是一致的,而这玄妙而又玄妙正是天地万物的总源头。
爬山,小余帮着背着水,孩子们已经改口叫他水库大叔了。我只背了些比较轻吃的。我也知道自己体力不行,生怕拖大家后腿,这也是不主动参加各种爬山活动的原因。.孩子们也混熟了,撒着欢地跑。我和杨伯的节奏差不多,杨伯的年龄和我父亲差不多,精神矍铄。我们走走停停,在队伍的后面。不知谁和导游说,我们一路上跟着你混,导游也很是开心。黄山的导游尽职尽责,在岔路口,总能看到他们在指引着方向。感觉他们在后面,却突然在前方的某个地方等你。终于快到光明顶,我们多多少少都有些武侠情结,能够让你想象到倚天屠龙记中的大战光明顶,和到了华山想到华山论剑一样。导游介绍明代普门和尚曾在顶上创建大悲院,现在其遗址上建有黄山气象站。因为这里高旷开阔,日光照射久长,故名光明顶。由于地势平坦,所以是黄山看日出、观云海的最佳地点之一。在快到光明顶的200米处,据说石岩上的阿弥托佛是黄山唯一一处佛教题字。是用练就的大力金刚指所写,写到最后一个字佛的时候,功力减弱,写的很浅,字迹模糊了。这种解释合情合理,让人信服,也颇有人情味道。正如我走到这里已经人困马乏,有些力不从心。我如我这般年龄,很多事情有些力不从心,虽然该走下坡路了。但是还在坚持着。
到了光明顶,休整。然后就是很轻松的旅程。道窄,人多。队伍慢下来。却有几分轻松和闲适,随时看景。下山的路多了,终于不累了,给孩子们拍几张照片。也许应了西递的那幅对联,快乐每从辛苦得。黄山顶上还有信号,给朋友还可以发短信,告诉他们行程。下山走的玉屏索道,然后从温泉路下,一路风景优美,有点张家界金鞭溪的感觉,有山,有水,有瀑布,有曲折的小路和树。我们随手乱拍的时候,杨伯还特意选好角度,给我和好友晓霞照了张合影。这张照片是黄山此行最好的照片。
下了山,反而觉得没爬够,去听购物讲座,回酒店。突然感觉自己还不错,能爬上黄山,哈哈,真是自己鼓励自己。告诉曾灏,我觉得今天没怎么爬山。他吃惊的说还没怎么爬?我真不是炫耀。下山了,就不累了,虽然上山爬的慢,却不像他们喊腿疼。只感觉没有看够黄山....
回眸黄山,黄山松张开手臂在拥抱你,在岩鞘里扎根生长。毛竹两年时间就生长地笔直冲天。仙山飘渺,似乎无根,在云中生长。黄山,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有人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