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酉二、無分別影像(分四科) 戌一、徵【云何無分別影像?】 這是解釋「遍滿所緣境事」分四科,第一科是有「分別影像」昨天講完了。現在是第二科「無分別影像」,分四科,第一科是「徵」。 「云何無分別影像」?修止觀的這件事一定要有所緣境,沒有所緣境是不能修止觀的。但是所緣境有種種的差別,這個「有分別影像」這是一種;現在說到「無分別影像」。怎麼叫做「無分別影像」呢?這是「徵」,下面第二科是「標」。戌二、標【謂修觀行者,受取如是影像相已;不復觀察揀擇、極揀擇、遍尋思、遍伺察。然即於此所緣影像,以奢摩他行寂靜其心,即是九種行相令心安住。】 「謂修觀行者」,這是說修止觀的這個修行人。「受取如是影像相已」,「受」就是接受了;就是聽聞正法或者是教誡教授,你從這裡你接受了這樣的所緣境。這個「接受」,怎麼叫做接受呢?就是你同意了,你認為這個所緣境對你是合適的,你應該以此為所緣境,叫「受」。這個「取」,是用手拿過來叫做「取」,現在不是用手是用你的心,你心一直地憶念這個所緣境、觀察這個所緣境,這叫做「取」。如果你心裡面不觀察不憶念,這個所緣境就失掉了。所以你若是你同意以此為所緣境,你要取它,這個所緣境才能出現。「受取如是影像相已」,就是你「受取」了這樣的所緣境,這個「影像」昨天講完了。「受取」這樣所緣境的相貌以後,「不復觀察揀擇」;就是前邊是「有分別影像」,那是「觀察揀擇、極揀擇、遍尋思、遍伺察」。現在「無分別影像」是「不復觀察揀擇」,不再去這樣觀察了,「不揀擇、不極揀擇、不遍尋思、不遍伺察」了,不這樣去觀察思惟了。 這個事實上,我們歡喜靜坐修止觀的人,當然對這件事應該是很熟悉的。就是這些前方便都準備好了,那麼你盤上腿子以後,你心裡面或者是先修止,或者是先修觀。現在這文的次第先說觀,先說「有分別影像」就是先說觀;而這個「觀」並不是一直地觀察,假設你坐了兩個鐘頭並不是兩個鐘頭一直地是觀察,不是的。就是對這個所緣境作如是觀、觀圓滿了;假設是修無我觀,把這個無我觀的義,把它觀察了一遍,那麼就停下來;是「不復觀察揀擇、極揀擇、遍尋思、遍伺察」,是這樣意思。 「然即於此所緣影像,以奢摩他行寂靜其心」,不觀察了、那麼你的心在做什麼呢?你坐在那裡幹什麼呢?原來是在觀察;現在不要觀察,不要觀察你做什麼呢?就是「即於其所緣影像」,這個「影像」還是存在的,就是你還是要憶念這個所緣境的。「以奢摩他行寂靜其心」,就用這個方法;「奢摩他」翻到中國話就是「止」,是止行。這個「心」是剎那剎那地向前進的,相續不斷地在剎那剎那地相續下去,叫做「行」。這個「行」中,我們止觀沒成功的人,不修止觀的人,這個心就是虛妄分別,也是剎那剎那地相續下去,但是一直地虛妄分別,做種種顛倒妄想。現在要「止行」,怎麼叫做「止行」呢?是「寂靜其心」,就是不要亂動,你不要虛妄分別。就是所有以前的這些在色聲香味觸的法上的貪瞋痴的,這一切的虛妄分別都停下來,這虛妄分別就是「動」,現在把這些虛妄分別停止下來就是「寂靜」,「寂靜其心」。 「即是九種行相令心安住」;這個「寂靜其心」是在欲界定,初開始靜坐到欲界定成功,這個過程有九種相貌。「九種行相」就是九種心相,「行」就是「心」,就「九種行相」,就是你的心有九個相貌。經過這九個相貌「令心安住」,使令你的心安住在所緣境上明靜不動,就是這樣意思。這就叫做「無分別影像」。 這是「標」,這是標這個意思。第一科是「徵」,現在第二科是「標」。 現在下面第三科是解釋,這個「九種行相」是什麼呢?戌三、釋【謂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一趣、等持。彼於爾時,成無分別影像所緣。即於如是所緣影像,一向一趣安住其念,不復觀察揀擇、極揀擇、遍尋思、遍伺察。】 「謂令心內住」,這是一個行相,「等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是第六,「最極寂靜」是第七,「一趣」是第八,「等持」是第九。就是有這九個相貌,也就是九個次第。一開始「內住」,最後成功是「等持」,這是欲界定的相貌。這「九住」下邊有詳細解釋,現在就是念一念就好了。 「彼於爾時,成無分別影像所緣」;那一位修行人「於爾時」,於這九個心住的境界裡邊,成就了「無分別的影像所緣」,這個「影像」就是你的所緣境,你在所緣境上沒有一切虛妄分別,這就叫做「無分別影像所緣」;還是要有所緣境的。 「即於如是所緣影像,一向一趣安住其念,不復觀察揀擇、極揀擇、遍尋思、遍伺察,是名無分別影像」。「即於如是」,這個「無分別影像」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這位修行人,這樣子在「所緣」的影像上,就是所緣境上「一向一趣安住其念」;「一向」就是一個方向。這個是很明顯的事情,我們對這個奢摩他沒修成功的人,心裡面忽然間想東、忽然間想西,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天下古今,沒有不想。這個「向」就是很多個方向,就是很亂的境界。現在不是,要一個「向」。那麼什麼是他的所「向」呢?就是這個「所緣境」,這所緣境是你唯一的一個方向,你就對向這個境界。 「一趣」;這「一向」就是「一趣」的意思,用這個「一趣」來解釋這個「一向」。這個「趣」就是向前進的意思,你對那個方向去了,叫做「趣」。現在就是你這一念心向這個所緣境是一個方向,你就一直的對向它,向它那邊去,叫做「一趣」。另外一個意思,初開始用功修奢摩他的時候,這個定力是很小很小的,你能有三分鐘不亂就很不容易。那麼就是由慮淺的定力向深的定力去,那麼叫做「趣」,就是向前面去,就是向「等持」那裡去,就是由散亂的境界向不散亂的境界去了,那麼就叫做「趣」,也就叫做「向」,是這樣意思,就是一直地向這裡去。 「安住其念」,不管是「內住」也好、「等住」也好,乃至最後的「等持」也好;總而言之,你靜坐的時候修奢摩他的時候,要把這個「念」安住那兒不動,不要亂動,不要虛妄分別,就是這樣意思。 「不復觀察揀擇、極揀擇、遍尋思、遍伺察」,不要再去修觀。修觀是另一個境界,現在是修止,就是不修觀了。戌四、結【是名無分別影像。】 這叫做「無分別影像」。這就是修止應該這樣修,要有九個次第。《披尋記》九二頁:《不復觀察揀擇等者:此中義顯於所緣境不捨不取,名無分別影像。謂於所緣修觀行已,還捨觀相,復於所緣思惟止行;由於所緣止行轉故,不名為捨。即於所緣不作相故,無分別故,不名為取,如下自說,(陵本三十一卷一頁)義應準知。》 「不復觀察揀擇等者:此中義顯於所緣境不捨不取」,這裡邊說的這個奢摩他的相貌,就是兩句話;一個是「不捨」,一個是「不取」。這裡邊的道理顯示在所緣境上也「不捨」所緣境,還「不取」所緣境,這就叫做「無分別影像」。 「謂於所緣修觀行已,還捨觀相」,這解釋這個「不捨」和「不取」。就是說這個修行人對於所緣境「修觀行已」,你原來是觀察或者是無常的、或者是無我、或者是不淨,你這樣作觀,觀察完了的時候「觀行已」,「還捨觀相」,又棄捨了這些觀察的事情,就不觀察了,棄捨了。 「復於所緣思惟止行」,棄捨了,只是棄捨了那個觀察,對於所緣境還不能棄捨,你還要憶念這個所緣境。但是憶念所緣境的時候,只此而已,沒有其餘的虛妄分別,所以叫做「復於所緣思惟止行」,這個「思惟」就是憶念,憶念這個所緣境。因為你不憶念,這個所緣境就失掉了;所緣境失掉了一定是有其他的妄想了,再不然你就是昏沈了;昏沈了的時候所緣境也沒有了;你做種種顛倒妄想的時候所緣境也沒有了。說現在也沒有昏沈、也沒有其他的雜念,但是憶念所緣境,就叫做「思惟止行」。「思惟止行」是這樣意思。 「由於所緣止行轉故,不名為捨」,「由於」你這位修行人,對這個所緣境「止行轉故」,就是你這個心沒有其他雜念,這個寂靜的心出現了,出現一個寂靜的心行,叫做「轉」、「止行轉故」,「不名為捨」,這不能說是棄捨了所緣境,這個所緣境沒有棄捨,還在。「即於所緣不作相故,無分別故,不名為取」,雖然心裡面還有所緣境,但是在所緣境上「不作相」,不作無常、無我、不淨的這些相貌,不作這些分別。「無分別故,不名為取」,那不叫做「取」。所以又不捨也不取,又不取也不捨,這正是奢摩他的止的相貌。(陵本三十一卷一頁)「義應準知」,那裡面說明這件事,可以明白這裡的道理;準照那裡說的,可以明白這裡的道理。申二、列異名【即此影像亦名影像;亦名三摩地相;亦名三摩地所行境界;亦名三摩地口;亦名三摩地門;亦名作意處;亦名內分別體;亦名光影。如是等類、當知名為所知事同分影像,諸名差別。】 前面是「辨異相」,就是說明「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的相貌,說明這兩個所緣境的相貌。現在第二科「列異名」,列出不同的名字。 「即此影像」,「即此」你內心的這個影像,它的名字就叫做「影像」;這個所緣境的名字叫做「影像」。「亦名三摩地相」,這個影像還有一個名字,就是「三摩地」,就是定相。因為你這個定要靠所緣境才能夠逐漸地逐漸地成就,所以它也是有定的一個相貌。這倒是很明顯地事情;你一失掉了所緣境就沒有定了,也就沒有止也沒有觀了;這個所緣境一直地出現在你心裡面,就表示你內心裡有正念,就是還有止還有觀。所以它是「三摩地」的一個相貌。 「亦名三摩地所行境界」,也叫做「三摩地」裡面你內心「所行的境界」,就是以所緣境為你所行的境界。「亦名三摩地口」,還有一個名字叫做「三摩地口」,這個「口」或者是一個瓶子有個口,由瓶子裡邊能出來東西。因為你心裡面有這個所緣境,逐漸逐漸這個定就出來了,這也可以這麼解釋。「亦名三摩地門」,這個「門」可以出、可以入;這房子有個門,可以入到房子裡也可以出去。你有所緣境,從所緣境可以入定也可以出定,所以叫做「門」。 「亦名作意處」,這個所緣境就是你「作意」的地方。警覺你的心,這個「作」有「發動」的意思,發動你這個心一直緣這個所緣境。如果沒有這個所緣境,你在什麼地方作意呢?所以這個地方叫做「作意處」。「亦名內分別體」;「內分別體」,這個所緣境這個影像,是依你的心的分別為體的,你心裡若不分別,就沒有了;就是你不憶念這個所緣境,這所緣境就沒有了,所以那個所緣境那個影像,是你的心的分別為體性的,所以叫做「內分別體」。「亦名光影」,光影,就是有光、你阻礙這個光就現出影來,有「光」有「影」這是很分明的事情;就是你內心裡有所緣境的時候,你這個止觀就會很分明,所以叫做「光影」。 「如是等類,當知名為所知事同分影像,諸名的差別」。(2018.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