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底蕴,一个没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很大情况下是不会强大的。而谈及历史,我们首先想到的往往会是那些创造,引领一个时代的大英雄,就像秦始皇,刘邦,曹操等人,但却忘了那些记录历史的人,是他们将历史传承下去,让我们可以去了解历史,探究历史。
而《史记》这第一本纪传体通史,更是被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便是我们历史的鉴证,而他的作者司马迁,他虽然没有创造出一段伟大的历史,但他却用笔记录下来了一段伟大的历史。
司马迁,他的一生,也可谓是起起伏伏 ,而他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忧游学阶段。司马迁他有一个好的家庭,这一切都拜他的祖父所赐,他的祖父司马喜用四千石粟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虽然很低,但是可以让他们全家免去徭役,这也为司马迁创造了一个好童年,一个好的环境,他不毕为着谋生,吃好穿暖的问题而烦恼。就这样,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认字,而他10岁时就已经可以阅读古书《尚书》,《左传》等书,可以说是一个天才了。而等他稍稍年长之后,便离开了故乡,来到了京城,并且在父亲司马谈的指示下,去周游天下,去寻找那些遗失的古事,不仅如此,他还追随了秦汉英雄的脚步,先后周游了彭城,榆阳等地,最后又回到了京城。回去之后也因为父亲的原因,做了郎中。这一段年轻时的游学,对于司马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这一次的游学,为他以后写下史记,打好了根基。
而这第二阶段,受父遗诏。汉武帝元封元年春天,汉武帝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而作为封禅礼仪官的司马谈却因病未能前行。也因此心生愤恨,病情加重,司马迁他参加完封禅大典回来喽,见到的确实奄奄一息的父亲,司马谈对他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尧舜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后来衰落了,难道要断送在我这裹吗?你继为太史,就可以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你做了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要编写的书。”司马迁含泪答应了。而在长安任职的期间更是认识了,对他影响很深的董仲舒,孔安国等人,这些人都对他产生了影响。其实一开始,完成像史记《史记》这样的史书,是司马迁他父亲的遗愿,司马迁只是在替他父亲完成这一愿望,但是慢慢的,着不仅仅是他父亲的愿望了,更成为了要用司马迁一生来完成的事情,这件事情,甚至超越一切的痛楚,一切的羞辱来完成他。
第三阶段,便是他人生的低谷阶段。在撰写史记的计划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时,发生了一场意外,武帝让李凌去护送淄重,而李凌没有答应,并且请兵去攻打单于,而武帝认为他勇气可嘉,就同意了他,李陵行至浚稽山时却遭遇匈奴单于之兵,路博德的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却越聚越多,粮尽矢绝之后,李陵最终降敌。知道这件时候,武帝大怒,群臣也在议论李凌的错,唯独司马迁一人,在为李凌辩护,后有人诬陷李凌说其在为匈奴练兵,而这也害了司马迁。司马迁被判了刑,而这罪按律当斩,司马迁本来想用死来保住名节,可他同事也想到了父亲的遗愿,书未成,名未立这一死与鸿毛无异,他也想到了,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左丘失明乃有《国语》,孙膑遭膑脚之刑后修兵法,吕不韦被贬属地才有《吕氏春秋》传世,这些圣贤都是在被世界抛弃后所做的巨著,于是他选择了腐刑赎身。面对刑法他无后悔去,退却之心,并坚持完成了他的使命,完成了他父亲的遗愿。
他本来是可以一走了之,死个痛快,但是他没有,他选择忍受着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打击,去活下来,为什么?不是因为他贪生怕死,是因为他为了完成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因为是因为他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因为他知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要的是在着历史的长河中留下重重的一笔。
而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只有当我们的内心有了一个目标,我们才不会被精神,肉体上的疼痛,所干扰,我们才会抛下杂念,去完成那个目标,或许不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此生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