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成长工程 2018-05-10
与其费力做榜样,不如褪去光环扮“同学”。
近年来,教育界很流行的“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相信很多妈妈都不陌生。这个由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经过40年研究后提出的概念,目前已是欧美教育界的新宠,美国很多学校都开设了专门培养成长型思维的课程。
(美国知名私校把成长型思维作为教学工具)
简单点说,成长型思维就是相对固定型思维的一种心智模式。面对挑战,固定型思维是回避,因为害怕失败。而成长型思维是:挑战并不意味着“我是个笨蛋”,而是“我还有成长的空间”。
一般来说,拥有Growth Mindset的孩子,做事不易放弃,能从过程中享受乐趣,复原力更强,成为学霸的几率比较高,所以这种思维模式又被人们称为“学霸型思维”。
But,咱们今天不是来老生常谈掰概念的,我想分享给大家的,是培养成长型思维的实操过程中,90%家长都容易出现的一个错误行为。这个行为,会导致南辕北辙的效果,明明想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最后却阻碍了成长型思维的形成!
是什么样的错误行为呢?大家看完这个真实案例便能明白一二。
一个周末早晨,千寻从玩具房找出一套七巧板,自个玩起来。摆弄了半天都还不了原,有点泄气。想放弃,又被我拽回来继续琢磨,耐心指数越来越低,毛毛躁躁试过几次后就开始耍赖:“妈妈,不行,我弄不好!”
我说,你别急,先冷静下来想一想,回忆一下之前是怎样组合的。
小朋友哪里听得进去,拿起身边绘本,试图转移话题:“妈妈,你给我讲故事吧,我不想玩七巧板了,我要听故事。”眼见这人就要临阵逃脱,为了消灭她的畏难情绪,我很自然地拿起七巧板:“哪有你想的那么难,你看妈妈……”话还没说完,她就抢走了我手里的积木,摆出了一副打死都不让我做示范的姿态。
我转念一想,换了个说法:“其实,妈妈也不太会拼,能不能让我试一下?”她听我也不会,态度竟180度转弯,大方递给了我七巧板。期间,我假装拼错了几次,见我拼错她更来劲了,一直在指挥:“妈妈,红色三角形要放到这个角……不对不对,黄色正方形不能放这里……”
最后,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搞定。
不过,这时候,七巧板其实已经不重要,让我深思的是过程中孩子的变化。在琢磨孩子变化时,我回忆起类似场景挺多的,千寻三岁时候,用不好筷子,哭闹着说她不会,我说:“别急,你看妈妈……”麻溜用筷子夹菜给她做示范,“是不是很简单?你来试试!”可她不但不试,还哭得更厉害了。
好吧,当我试图做个榜样妈妈,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你看,这事其实一点都不难!”时,孩子不但不买账,还表现出反感。当我褪去榜样光环,扮成和她一样笨手笨脚的“同学”,她反而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我想,孩子用真实的反馈,给了我们一个思考方向:
欲培养成长型思维的家长都知道在孩子抱怨“做不到”的时候,要给他们鼓劲,让他们多push几次。目标是对的,下意识里使用的方法却和目标背道而驰。急着亲身论证,“你看,妈妈(爸爸)都可以……”,恰恰是阻碍了成长型思维的形成!
当家长想要做示范,本意是给孩子鼓劲,“你看,妈妈都可以做到,你也一定可以做到”,孩子却不这么想,他们能够敏锐地感知到,成人的强大和自己的弱小,成人的示范在孩子看来,更像是碾压,而不是帮助。
受到碾压的孩子,心理反应是自暴自弃的。此时若有内心旁白,我想多半是:“算了,你那么厉害你来吧,you can you up,我才不想继续在你面前丢份呢!”
孩子要么退回舒适区,索性等大人搞定,要么陷入消极区,默认自己没能力。不论哪一种,对成长型思维的塑造来说,都是极其糟糕的。
家长做出示范后,成长型思维的大门更是被彻底关闭。
Carol Dweck教授曾在芝加哥的一所高中得到启示,在那所学校里,考试不及格的孩子得到的分数不是一个意味失败的名词,比如不及格之类,而是“not yet”(尚未达到)。
看似简单的“not yet”,实际上非常有价值。它意味着你是在探索学习的道路上,只是还没到达终点而已。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积极的心理建设,也符合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核心:能力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当前的挫折只是我探索曲线中必经的正常过程。
但家长的示范,呈现出的是什么呢?是一个结果。它给“not yet”划上了句号,无形中传递给孩子一个信号:你不用自己去探索了,照我的方法做就ok。
有家长会认为,“我没有划句号啊,孩子还是可以自己操作,我只是做示范,教他怎么做而已,掌握了方法,不是更容易做到吗?”
这是一个很普遍的误解。
成人自己是追求效率的生物,就忽略了孩子对过程的追求。拿七巧板来说吧,刚开始,我以为千寻要的无非就是拼好,所以我急着教她方法,想鼓励她做到。后来我才发现,她要的并不是“拼好”这个结果,而是在她自己的努力下,凭借自己的思考,用自己方法“拼好”的过程。
这两者是不一样的。结果对孩子来说没有意义,成长型思维的塑造,需要的不是结果,而是“not yet”的过程。
那么,家长该用什么方式来应对孩子的“做不到”呢?
很简单,就是和孩子做“同学”,最好看起来比他还要笨一点点。相信自从有了娃就戏精附体的妈妈们,都不难做到。
最近我们家正在实践这个方法。大家都知道,钢琴是看起来优雅,学起来枯燥(话说任何技能的基础段位恐怕都免不了枯燥),小朋友一般经过短暂的热情高涨期后,很快就会迈入耐力考验期。
耐力考验期不只考验孩子,更考验家长。一不小心,原本和谐的家庭氛围就会变得剑拔弩张。为了让千寻小朋友迎难而上、坚持不懈,我不惜自毁功夫扮“音盲”,和她一起从最简单地记五线谱开始学。为了帮助我这个落后“战友”共同进步,她真是操了不少心呢,竟然琢磨出了一套独有的简易记谱法,还会画出五线谱,陪我反复练……
当初,若是我先来首《卡农》hold住全场,再一脸轻松地跟她说,“宝贝你瞧,弹好钢琴一点都不难!”又或者,在她抱怨记不住谱子的时候,自顾自发表演说:“这不就是高音符嘛,横线是休止符,来,你听妈妈教你数拍子。”……我猜她应该不会有今天这么高的积极性,更不会给我自创简易识谱法的彩蛋惊喜!
家有琴童的妈妈不妨回忆一下,每晚的练琴时间里,那个气场强大、指点江山的人是你吗?是不是在孩子弹错一个音符时,总是忍不住斥责:“这么简单,你怎么都搞错!”……如果是,就别埋怨孩子厌琴了,换成我,我也会厌的。因为,人在能力欠缺、无助的时候,最需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一起努力的伙伴。
当然,有时候,孩子面对的是难度系数比较大的事,自己很难找到方法,还是需要成人指导。即便如此,我也建议家长在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有技巧地慢慢引出方法,而不是直接示范给孩子看,你可以给线索,但不要给全部。
说到底,育儿这事得讲求技术含量,与其费力做榜样,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把机会交给孩子。记住,一开始不用指望孩子做得多好做标准,要紧的是保护好他心里那颗刚发芽的小树苗,热情地邀请他,诚恳地请求他帮助……相信我,小树苗自己会努力生长,开出连你也没有见过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