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的人好像都在学习复盘,虽然这本书没在自己上半年的读书计划没,但还是果断决定立刻开启,这也是自己上篇文章提到的“三行而后思”的践行吧!看完前几个章节后昨天正好有一个重要疑难案件的研讨,睡前抓紧时间进行复盘。虽然书没看完,不过第一次复盘还是给了我很多惊喜和收获。
复盘也是一种解码
记得《精进》里在介绍“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时提到过“通过解码,深入事物的深层”。解码是对信息的探究、延展、转化和运用,而复盘是对过去做过的事情的重新演练,是对过去思维和行为的回顾、反思、探究,最后实现能力的提升。这样看来,其实二者在本质上一致的。
再说《精进》中提到跟解码密切相关的学习工具之一是“学会对自己提问”,带着问题有目标地学习,调用已有的知识,将学到的新知识整合进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解答和应用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复盘的每个步骤都包含有目标的提问,回顾目标是什么,结果如何,如何发展的……反思目标与结果差距原因,预测与实际差别原因……探究当初思考中是否有死角,是不是有未考虑的必要因素,是不是加入不必要的条件……最后从中获得的可以修正的思考方式是什么,以后可以怎么做。所以从这个方面看,两者也是有共同之处。
第一次复盘的收获
昨天晚上对下午的研讨过程进行了复盘,因为《复盘》这本书我也只是看了前几章,加上之前阅读过的文章,尝试着做了一次复盘。
通过在脑中回忆研讨之前的准备和研讨的过程尽量还原当时场景(情景再现),虽然事隔几个小时,但是回忆的时候还是发现大量的细节已经回忆不起来了,好在几个重要的转折点记得比较清楚,可见这大脑多会“偷懒”。在简单书写了情景以后,开始反思现在的情况和当初决定的差别,原因是什么,之前思考的前提是什么,希望解决的问题和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最后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反思原因有:1.提前沟通充分,与领导、业务部门都有比较深入的讨论; 2.深入研究案情,提炼出几个关键问题,画出关系图,搜集相关的政策依据;3.拟订两个解决思路。
回顾和反思以后, 探究案例研讨可以遵循的规律:1.站在法官的角度,也就是中立的立场全面审查案件;2.对于引用的政策法规依据,以一个外行人的视角解读文字含义;3.对于诉求,分层次解剖争议焦点;4.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模拟演练庭审过程。
对于我自己提升的能力体现在答辩思路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和应对策略,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
整个复盘其实只用了晚上大概半个小时的时间,今天又稍微做了回顾和梳理,在这之前我只把这次当做阅读《复盘》这本书的练习和试验,没有想过会有什么收获,毕竟书没读完,理论不了解,程序也不熟悉,但是真的可以说是“万万没想到”,最后竟然总结出这么多宝贵的能用的“知识”,重点在于这些是我自己提炼的,融入了我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受益的是我自己。
突破强盗逻辑
在整个复盘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强盗逻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的思维。比如:业务部门提出“聘书不代表劳动关系,也就没有社保,自然不能按照原告诉求审批”,我不自觉地就去找聘书与劳动关系和社保的关系,但是事实是原告诉求跟劳动关系真的有关系吗?不是的,这个要去论证,直接关系在诉求与聘书之间,所以前提不自然成立。因为对方是权威部门,所以我每次都是很痛苦地挣扎着不被带入这种前提。
“强盗逻辑就是那些说理说不过,于是就破坏游戏规则的逻辑。”我们平时经常被强盗逻辑给忽悠了,比如说“大家都怎样怎样,所以我也应该怎样怎样”,或者某某国某某专家说的理论,所以怎样怎样。其实这个前提真伪我们都不曾辨析,后面的结论就更不信了。
强盗逻辑说到底还是与自己的思维上限有关系,除了信息量,还有思考方式都会限制思考能力,最后在自己以为正确的前提条件下判断。生活我经常诉诸权威,多年的传统教育习惯了囫囵吞枣,知识恐慌也曾经让我拼命地不加分辨的浏览所有能获得的知识,到最后发现完全无效。没有目标所以没有方向,没有方法就没有工具,没有思考就变成机器人了。所以突破强盗逻辑必须不断升级认知系统,打破元认知体系,将有效学习变成一种习惯。
过于如何学习以后再另写文章记录。
参考书目:《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复盘:对过去的事情做思维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