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这样的学琴状态持续一周之后,某天在他和我共同心烦气躁之后,我打了他的手板,打过之后认真地找他谈。他认为我俩的不良情绪带来的不良后果不是他想要的,于是他自己选择了固定的练琴时间,以及我们共同探讨了他出现惰性之后的提醒方式。我会给他三遍提醒,第一遍在练琴前5分钟提醒他准备结束手中在做的事情,准备5分钟后练琴;第二遍,告诉他时间到了,你该练琴了。第三遍,如果他不去练琴,我便会用戒尺提醒他。这个条件,经过了他的认可,尽管有些粗暴,我也是不得已为之,目的只是为了让他警醒。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既然选择了学琴,就不能轻易放弃。提醒方式尽管简单粗暴,但在约定之后,竟再也没有机会让我打过他。
至于完成学琴作业的积极性和数质量上,我选择了如下做法。连续两周,他都按之前的方式,主动坐到了琴凳上,然而,练琴却无章法,练琴效果不佳导致回课无质量。对于这点我并不着急,不介入也不插手。某次上课,我提前提醒他两次无效,我就不再做声,很平静,任凭其磨蹭迟到。老师满脸责问,为什么迟到这么久?!似乎是要问,你作为家长为什么任由其迟到这么久?!我直接对老师说,您问子骞吧!责任自然落到了孩子身上。事后,我又跟老师做了解释。
连续3堂课,他的回课内容都不过关,老师最后直接批评了他。他很沮丧,也有些内疚。此后,他也再也没有迟到,练琴的章法经过跟老师的沟通和确认(我决定不再陪课和陪练),居然有了很大改观。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整与实践,我们基本上达到了从容的状态。这段时间,对妈妈的考验极大。无论妈妈内心多急、多纠结,表面上依然要保持冷静。一旦孩子观察到你确实不着急了,他就会意识到妈妈真的撒手不管这事了,才会激活自身内在的责任感:这是我的事情,我得为自己负责呀!
以此类推,像收拾书包,准备文具、水杯、衣服等事情都要孩子自己负责。如果忘记了带任何东西,只能自己承担后果,我是不会专程去幼儿园送东西的。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父母的放手也只能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意识到这是自己的责任,实际上就是逐步确认自己的领地进而才可能为自己负责。在生活中划界限,分清彼此的该负责的领地,只是第一步。作为家长的我们,只能借假修真,陪伴孩子缓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