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婚姻的本质更像生意
小我一轮的表妹父母,开始叫亲朋好友给她留意对象了。小表妹真的很单纯,问她,答全凭感觉,走心的姑娘。问舅妈,也是相当“佛系”,不说具体要求,只说一条:我只有一个女儿,希望嫁得好,不将就。
大概,每个即将谈婚论嫁的儿女后面,都有一对持"最好高攀,最次门当户对"婚恋观的父母。
古往今来,对婚嫁一事,一家欢喜一家愁,欢乐大抵相同,悲伤各自有异。越是模糊要求,弹性制的看似佛系,实则要求是最个性化的,类似商品定制,标的几乎不可能是一打一大片。参考晴予写的关于婚姻介绍所的文章,感触特别大:
婚姻与其他所有交易一样,势均力敌才是成交的前提条件;
婚姻是合作利益最大化,若共同利益的获得以损耗其中一方为代价,婚姻也必不长久。
所以,在中国现在【男多女少、女性择偶权随着地位攀升而逐渐扩大】的情况下,一个适龄男青年要获取婚姻,大体要满足三个条件:
1.经济条件PK掉心仪女生身边大部分男性
2.家庭及个人性格软实力方面PK掉心仪女生身边大部分男性
3.在大多数女生看来有前途或者稳定的工作。
以上三条,若有一条做到龙头,好到极致,其他两条可以忽略不计。若没有以上三点条件,那就要先下手为强,在学生时代或者工作过程中,通过展现自己独特的魅力,早日圈墙,留住红杏。
换成女性,其实也大同小异,也是自身越好,越能找到与她水平旗鼓相当的人。只是女性在社会分工方面所处的特殊情况,会有一些世俗的影响。这些世俗包括:
1.女性应以家庭为中心。与之对应的是,专注工作不照顾家庭的不是好的结婚对象。
2.太漂亮的女性,要么有红杏出墙的危险,要么有被当成花瓶的风险。与之对应的是男人的操控能力。
其实还有一些生活细节方面的观念冲突,每个家庭、甚至每种特定环境下,世俗对女性的影响都比对男性的大。同时世俗也是一把双刃剑,影响女性的时候也一定对男性有影响,如女主外男主内,男人会被传统观念瞧不起。
怎么找到最好的对象
改变别人做不到,也很愚蠢。人能做的,且能做到的,只能是改变自己。这并不是要求我们完全按世俗的观点去生活,而是说,如果我们向住不按别人的套路走,那就努力走出自己的风景,让别人效仿。这跟佛祖渡人是一样的道理,欲渡他人,先渡自己,泥菩萨是自身难保。
明白这一层了,若是想要搏取一段美好的姻缘,大概只有两条途径:
1.自己努力变得更好,不必锋芒毕露,但求适得其所。女性太漂亮会引人嫉妒,引发不必要的竞争,要懂得适当调停。男性太优秀不懂得利益共享,也容易孤军奋战,成不了大气候。
2.利用概率论,广撒网,勤相亲。足够大的样本量,难怕一个也相不中,至少也能获得经验。正所谓,每一步都不白费,那些对你失望的人中,难道就不会有一个侧面提醒你,差在哪里。
婚姻就是生意,生意要做得好,面子要丢,里子要厚。明码标价,童叟无欺,这样的市场才会良性发展。具体到个人”用谎言骗到的一定也是谎言“。所以,人就像是商品,找到适合TA的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一个人的匹配空间由第1条决定,那么这个人能否在匹配区间里配到最高位的,则是可以通过第2条实现。偏偏有些人,面子不能丢,里子又没有,第1条(里子)上面不努力,第2条(面子)上面又太放不开,于是乎就只能在相当狭隘的范围内,瞎猫碰死耗子了。
父母如何为子女找对象
再说为子女操心的父母,其实相当关键。为子女计,当长远。
早在自己谈婚论嫁时,就要考虑后代的生长环境。要说这层追溯起来要怪爷爷奶奶辈,那倒大可不必。错误至自己止,改变能改变的部分。最好的情况是,面对现实,父母能给具体到条款的建议。这些建议,我认为,可以分为硬性和弹性两部分。
硬性的包括:年龄、家庭条件、工作、收入。
弹性的包括:性格、爱好、习惯、家风。
每条都可以有具体的界定词,甚至是数字。婚介所最怕的是抽象表述,要知道中国的文字非常神奇,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是开玩笑。当家长把自己的条件摆出来,让孩子和亲朋好友乃至婚介所去撒网,总比瞎猫碰死耗子强。这个条件,是综合了父母的意愿,若他们能在匹配的过程中,审时度势,科学纠偏,那更有利于找到合适的对象。
要不要考虑子女本人的意见,这是一个伪命题。如果子女已经有对象,不需要动用关系来操心,那父母应该做的是,帮助儿女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成长。如果子女没有对象,需要父母来操心,那他一定要舍弃部分权利的。打个比方,如果你自己不准备自己解决午餐,让我来做,我掏钱买食材,我亲自操刀做饭,那么怎么做是我的权利,你无权利干涉。理智的父母,如果受托做这个事,一般都会考虑孩子的意愿或者个性。包办婚姻之类的,不在讨论之列,那些父母有时连基本的尊重都没有。
总之,父母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极致,子女要么自己找,要么就别叽叽歪歪。
一夜没睡好,早上还做了一个四面楚歌的梦,想来自己对表妹找对象这件事,还是代入自我了。红娘不好当,尤其是像我这个,婚姻就是瞎猫碰死耗子的人。这也验证了一个普世规律,你好,你说什么都好,人们评价一个人,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说晕轮效应也好,说人们现实也罢,无非是一个人需要尊重世俗的大标准,先适应了,才有机会去改变。
若十年前我能懂得这些,该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