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气愤了!
最近,西安一个医生,因为一瓶葡萄糖被骂了。
他凌晨4点做完手术后,口干舌燥。
拿起一瓶葡萄糖,一饮而尽。
“豪饮”视频上了热搜,引起热烈讨论。
我以为画风是:“医生太辛苦了。”
没想到获得上千点赞,竟然是质疑声。
“葡萄糖挺贵的,七八块一瓶呢。”
“你给钱了吗?随便喝吗?”
阴阳怪气。
逼得当事医生忙得不可开交,还要写小作文回应。
1、喝掉的葡萄糖水,算在科室成本里。
2、真的没时间喝水。
从前一天晚上8点,到第二天凌晨四点,做了2台急诊手术。
整整8个小时,没走出手术室一步。
忙得滴水未进。
做完手术,实在口渴难耐。
手术区又没有矿泉水,于是喝了一瓶5%的葡萄糖。
短暂休息后,早上接着开会、门诊。
累成这样还不能喝一瓶葡萄糖?!
医生又不是机器人。
就算是机器人,连续运行还得降温维护呢。
再说了,葡萄糖水非常难喝。
如果能正常吃饭喝水,谁愿意喝它呀。
难道要放着手术不管,中途停下来吃夜宵喝水补充体力?
杠精真是不可理喻。
然而,这样的质疑并不是第一次。
2016年,安徽医生陈磊忙碌一整天,完成了器官捐献手术,累到头晕。
靠墙喝了两袋葡萄糖,也一样被喷。
甚至被造谣:“他临走之前叮嘱,葡萄糖写进病人的药费里。”
内心阴暗。
对救命的医生,真的不应该冷酷无情。
医生很忙。
不分昼夜,随时待命。
超时工作是常态。
《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只有14.43%的医师,工作时间在法定的40小时内。几乎所有医生都曾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50%曾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约20%甚至曾连续工作48小时以上。
朱良付感叹说:“天天就这样作息不规律,工作量大,我就担心有时候我会突然死掉。”
他是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急诊医生。
说这话时,是凌晨,刚下手术台。
他每天面对的是,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脑卒中,又叫中风。
这种病发病急、致残致死率高,要求医生6小时内快速抢救。
朱良付要24小时全天待命。
做手术到早上5点,都是家常便饭。
刚下班回家扒了两口饭,还没来得及抱抱小女儿,又被急诊电话叫出门。
日复一日,在两点一线中奔波。
工作强度非常大。
一边抢救可能猝死的人,一边担心自己会猝死。
这是医生的日常。
但不是习以为常,而是责任使然。
25年才能培养出一个主任医师。
他现在才44岁。
他说:“我还不能死。要是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当医生很累,当好医生更累。
南京鼓楼医院的王东进说:“心脏外科就得是身体最好的,站不住就被淘汰掉了。”
他身材魁梧。
但做完手术仍满脸疲惫,说这话时双手撑着腰才能站直。
王东进医术高超,手术成功率高达99%,被誉为“心脏上的拆弹专家”。
但胸外科不仅靠医术,还要看体力。
最长的时候,一台手术整整17个小时。
王东进要高度紧张,直挺挺地站着。
长年累月下来,落下一堆毛病:腿不行了,腰不行了,颈椎也不行了。
用他的话说:“要残疾了。”
不过抱怨归抱怨,病人一来,该手术还是得手术。
有一次,颈椎非常严重,晚上睡觉动都动不了。
但第二天,王东进仍准时站在了手术台上。
他戴着颈托,忍着疼痛做完了手术。
因为他知道,自己多辛苦一点,就能多救一个人,就能多帮助一个家庭。
而省钱睡在医院大厅里的病人家属,或许就能少一点。
即便难得有个周末,王东进也不休息。
学术会议、下乡开讲座、义诊......日程排得满满当当。
几乎全年无休。
并不完全是能力越强,责任越大。
即便是基层医生,不分昼夜地忙碌也是常态。
休假遥遥无期。
每周能有一天休假,都算不错了。
但他们仍兢兢业业,甚至牺牲健康也要坚持。
因为他们能治病救人。
也只有他们能帮助病人。
然而,医生能治病,却治不了人心。
不仅身体累,还心累。
家属总有理由宣泄情绪。
一句“我要投诉你”,就要被批评、扣钱。
不管你是小护士,还是知名专家。
即便没做错什么,也一样被投诉。
“我想把你撕成碎片。“一个老太太骂朱良付。
她说朱良付把老爷子害死了。
事实是,朱良付给老爷子治病期间,两人关系很好,没有任何冲突。
只可惜老爷子没抢救过来。
就这样,老太太一边骂骂咧咧,一边来看病:“我近来血压高了,你再给我看看。”
“知道你是好医生,但不耽误她投诉你。”
朱良付很无奈。
当医生很难,当个好医生更难。
每天与死神打交道。
争分夺秒为病人争取生还的机会。
可是医生不是神,只是掌握了救人技术的普通人。
并发症发生时,再努力也可能失败。
“医生并不比家属难过得少,可惜家属不一定理解。“
白衣天使,还是黑心庸医,全在家属的一念之间。
一方面,病人离不开医生。
另一方面,家属又因达不到预期效果,对医生恶言相向。
医患关系,一直紧张。
极端的时候,医生甚至成了刀下亡魂。
医生能怎么办?
没有办法。
就像朱良付说的,只能踏踏实实做得更好,减少发生矛盾的概率。
他们图什么呢?
图钱吗?
显然不是,工资可能还没保姆高呢。
他们什么也不图。
只为对得起“医生”二字。
“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
因为一个人的生死,关系的是一个家庭。
穿上白大褂,就一定不能辜负使命。
医生有使命感,是我们每个人的福音。
但我们不应该认为理所当然。
比起赞美或质疑,我们更需要的是反思。
疫情期间,医护逆行而上。
我们敲敲键盘,为他们高唱赞歌。
白衣天使、英雄、战士,成了他们的标签。
他们透支小我,保全每一个患者。
他们牺牲小家,扛起整个民族。
他们被寄予太高期望,被赋予太多责任。
但他们仍然用钢铁般的意志,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
然后呢?
同样是我们,昨天还在礼赞,今天就继续非议。
医闹依旧不止,打的打骂的骂。
凌晨4点下手术台,8小时滴水未进,喝一瓶葡萄糖水怎么了?
要知道,手术区是没有饮用水的。
此时,能喝到的只有葡萄糖水。
正如白岩松所说:“这个时候的葡萄糖水已经不是水,那是救命的东西。”
因为他们也是人,是血肉之躯的普通人。
医生,只是他们众多身份中的一个。
他们也是别人的儿女,别人的爱人,别人的父母。
可惜,我们从来不把他们当普通人。
需要他们时,就感激涕零。
不需要时,就冷嘲热讽,甚至拳脚相加。让他们救人到殚精竭虑,还要胆战心惊。
希望赞美不仅仅是在语言上,而是付诸行动,多一点包容和理解。
更希望我们不要成为键盘侠。
不要让越来越多的人,说出“后悔学医”。
不要在医术遇到瓶颈之前,人心先达到瓶颈。
如果那样,最终付出代价的是我们每一个人。
因为没有人能躲得过生老病死。
所以没有人不依赖医生。
作者:水门鼬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