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华彦钧,世人估计知道的不多。
说到《二泉映月》,阿炳,大家会说:那个拉二胡的瞎子。
阿炳,原名华彦钧。父亲华清和是无锡三清殿的一名道士,精通琴棋书画。母亲是隔壁道观的寡妇,闲暇之余,常常去道观听华清和拉二胡,一来二去就有了阿炳。作为私生子的阿炳,一直被寄养在亲戚家里,母亲最终抵不过世俗眼光,用结束生命换来自己的解脱。生在这个时代,阿炳的父母或许是一对神仙眷侣,阿炳就是名副其实的“星二代”。
阿炳四岁时,母亲去世后,便后父亲生活在一起,随父亲学习音乐,父亲音乐修养很高,擅长道教音乐。因此阿炳的一生冥冥之中伴随了道教思想,漂泊,无为,自我。和亲生父亲在一起,而只能称呼其为“师傅”,无疑这对阿炳是一种残忍。阿炳极具音乐天赋,12岁便能演奏很多乐器,出席各种奏乐活动。
21岁时,华清和去世,阿炳继为当家道士。可以说,阿炳在这之前还是拼爹的。父亲去世后,阿炳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从此走向了另一个方向,人生反向开挂,艺术真正开挂。
父亲死后,阿炳开始吃喝嫖赌,吸食鸦片,生活一度荒唐,染上了梅毒,毒害了双眼,成了瞎子,流落街头,卖艺为生。生活不能自理,这时农村寡妇董催弟来到了他的身边,照顾他。从此,道观里少了一个道士华彦钧,接头多了一个瞎子阿炳,阿炳开启了新的人生。后来战争爆发,阿炳和妻子很长一段时间,颠沛流离,食不果腹。
故天将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形容阿炳最合适不过了,艺术是苦难的产物,阿炳在卖艺为生的日子里,创作了很多有名的曲子,其中《二泉映月》最为著名。
阿炳是真正的纯粹的民间艺人。
《二泉映月》映照了阿炳的一生,开头的一声低沉的长泣,亮亮月色已思念成河,从此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二泉里,是生命开始独白,没有任何伴奏,只有二胡的孤独,那里只有生命最透亮的直面,剥离了所有表象,却映出整个世界。
《二泉映月》能成为名曲,离不开音乐家杨荫浏先生。建国初期,国家极欲振兴民间音乐,杨先生几经周折,找到了街头流浪的阿炳,阿炳已经很久没有摸乐器了,用借来的二胡练习了几天。杨先生用用一台钢丝录音机录下了这首几乎失传的曲子,取名《二泉映月》。录制曲子时,阿炳身体不好,体力不支,留下的曲子不是效果最好的。这台古旧的设备为大家留下了《二泉映月》、《听讼》、《寒春风曲》三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曲。
关于二泉映月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1978年,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访问,《二泉映月》独奏,一曲终了,小泽征尔泪流满面,竟生生双膝跪地:“这种音乐应该跪下听,坐着或站着听都极不恭敬。” 我们或许都是躺在被窝听的吧。
阿炳能成为传奇,似乎是注定的,符合现在常说的拼爹,拼智商的论调。他的音乐造诣离不开勤学苦练,但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父亲的教导和自身的悟性,所以投胎也是一项技术活。
阿炳在录完《二泉映月》,不久便去世了,各种书籍记载其是患病而亡。据其妻子董催弟所讲,他是上吊走的。这时,有一点需要明确,阿炳是以为民间音乐艺人,更是一个需要吃喝拉撒的普通烟火之人。在录完这些传世名曲之后,他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报酬,音乐学院的大师们并不能体会阿炳生活的艰辛,他们更关心的是艺术的流传。某一天,阿炳想弹弹家中仅有的一把破三弦,发现蒙上的蛇皮竟被老鼠要了一个洞。他犯了心思,觉得老天爷和他过不去,要取他性命,碰巧又烟瘾发作,家中锅已见底,一个想不开,梁上一挂,见了阎王。
阿炳是道士和寡妇的私生子,阿炳嫖娼,得了花柳病,致眼睛失明,阿炳抽鸦片,阿炳音乐才能很大一部分是天生,这就是真实的阿炳。
公众号:诗词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