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思维,要与另一思维对比,才能更显出有益,即与固定型思维比较,因为固定性思维,在日常生活里更常见。
固定型思维,认为才智和能力是天生的,特定的,后天很难改变,一遇到挫折失败,就会归咎于自己某方面能力薄弱,而失去努力的信心,因此千方百计逃避新的尝试和挑战。
比如,小孩一在家打破碗,绊倒,弄脏衣服,考分低,就被父母骂:笨死了,天生的坏蛋,不如养猪养狗啊等等。当然,我国固定型思维的父母有更多花样百出的评判,丰富而恶劣,足以摧毁孩子对人生的安全感,以致于驯服而自卑,一直把自己放在父母圈界的规则内,不敢表现出真实的自己。
不过这种固定型思维,和传统文化有着渊深的关系。孔子被人抬得地位老高,压着所有人,要尊敬父母兄长,自己的个性呢,压着呗,谁积极就压谁。这么久的传统,肯定遗留了很多信息在DNA里,自己可能感觉得到,也可能感觉不到。可是,总是不敢有突破,心智就得不到成长。
与固定型思维相反,成长型思维认知中,天赋只是起点,任何才智和能力都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来提高,努力可以做得更好,每一次挫折,都可以是提高自己的宝贵机会,因而会不断改善,持续进步。
成长型思维,换种说法,是一种主动的信念,也可以看成建立自信的过程。世上的事,不论是哪一个领域,成长型思维,都可以让人更加乐观主动地面对事实,做出更符合自己特点的选择。
成长型思维,是能让人的心智不断成长的思维方式,是自爱的思维方式。我开始练习成长型思维,才感受到爱自己原来这么可贵。
成长型思维并不是天生的,所以固定型思维也不是。如果有人恰好无时无刻不以成长型思维面对世界,只能说明他的教育环境很棒,有开明而智慧的父母,还有敬业而鼓励性的导师。
我不认为成长型思维是一种天赋,后天不能改进,如果我这样想,恰恰说明我尊崇的思维不是成长型的,而是固定型的。
所以,即使我过去一直在用固定型思维对待事情,只是简单地把所有失败,归结于自己能力不够好,由此自卑畏缩,我还是大有信心,只要开始学习成长型思维,把思维反复、刻意地内化,就能给自己装上成长的发动机,不断向前。
思维模式是有感染力的,也是有惯性的,如果恰好由固定型思维的父母,陪伴一段成长路程,想必成年后,也会不自觉地在日常生活里,使用固定型思维。但成年后,如此独立,正是学习和尝试成长型思维,改变自己的最佳时机。
人在任何年龄、任何境遇里,都可以开始练习成长型思维。
过去,我的固定型思维是怎样的?每一次,遇到失败,结果好似在显示我的不足时,我就异常痛苦,急于反思,我到底是哪里没有做好,哪里还可以更好?却一点也没有发挥主动性。
在自己现有的状态下,争取更好的结果。从弱势中,寻找翻转局面的能量,这是我可以练习成长型思维去感知的。
我以前的惯性模式是,处在一个固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甚至是必须别人制定好目标,我为了这个目标,可以吃苦耐劳,不顾一切,万死不辞,达成目标。
可是,把目光放长远,我本来就是一个有自主性的人,为什么一定要遵从别人的指令呢?我必须自己创造梦想和信念。
我的惯性处事模式,在过去的时代里,是被极大鼓励的,稳健保守,明哲保身。这既有我看了太多旧时的书籍和人物传记的缘故,又有我未曾被成长型思维的榜样所感染的因素。
成长型思维的感染力是极富冲击效果的,我未曾见过一个人,不情愿被成长型思维所感染的。如果有人不能被感染,可能是他遇到的成长型思维还不够真实。
如果我能从成长型思维中学到点什么?那就是,无论是谁,要做什么,都可以坚定地相信那目标有朝一日会实现。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努力,不受其他人的评判。
任何人,即使是很厉害的人,或者曾经对自己影响很大的人,都不可盲信他们的评判。因为只有自己,才能让改变发生,才是最能够使用成长性思维,挖掘出自己身体里的所有能量的人。
如果此刻我很逊,那我就和自己比,先改变一点点,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一些,预示我明天可以继续进步,如果每一天都如此,坚持一年,两年,三年,别人必定惊讶于我的改变。
如果我还好,那我再和别人比,别人能付出的努力,我也可以做到,或者我可以更努力些,做的更好一些。
显然,无论怎样,我都可以用成长型思维,让自己更加进步。
难道成长型思维,是要一直给自己打鸡血吗?我不愿一直兴奋态,自全然使用成长型思维的那一刻开始,就表明我全然地接纳自己,不只是昨天的自己,还有今天的自己,当然也包括明天的自己。
当我遇到坎坷事,感觉很难过,甚至痛苦,这时我必须用成长型思维来激励自己,坚持明天的希望并继续微笑么?我当然也可以用成长型思维,顺应难过也不至于那么糗,让自己尽情地丧一会,情绪总需要过渡一下。
我依然相信明天,但我需要时间复原。如果每一天都只有开怀大笑的日子,未免太固定型了。
成长型思维,会激发出全然的自信。
这种自信不再是建立在天赋上,不是建立在我比别人强的对比优势上,而是建立在我能实现目标的决心上。
一件事情,无论在何种局势下,总能找到一种方法,这事不必是A才能做,也不会只能由B用B的优势才能做,而是每个人都能依据自己的特点来发挥,都能做出自己的成果,这正是天然的自信。
这自信,好似韦小宝对自己必然逢凶化吉的信心。
有太多大人物的传记,未免过于突出个人对于世界的撼动,仿佛地球离了这个人,就再也转不了一样。
实际上,没有牛顿,也会有马顿罗顿去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何况牛顿还在和笛卡尔争夺微积分发现人的名位呢。
电话对世界的影响多大吖,现在每个人都离不了,可是抢到专利的贝尔,还与爱迪生、格顿奋力争夺电话的专利权,而电话实际上是意大利人穆齐发明的,可惜他没有钱改进,后来也没钱起诉贝尔。
这些历史推崇的大人物,恰恰是在争夺名誉上,很会使用成长型思维的。
如果只把自信建立在自己的优势,或者天赋上,那么自信和自卑其实是同源的。
这世界上总有人,在某个方面更牛,显示的能力更强大,创造的成果更出色。诺贝尔奖每年都在颁发,从没听说,这个世界会缺更出色的人。
凭借天赋而生的自信,犹如怀抱金山,固守不变,也总会坐吃山空。
而决心,只要生命还在,就一刻不会消散,成为信心永不枯竭的源泉。这个秘密,其实曾被所有的奇迹创造者,传递出来。
丘吉尔最后一次,对尊敬他的世人,公开演讲,只有一句话:
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这是最精彩的演讲,一个无比杰出的领袖,向世人昭显他的决心,无私地展现信心所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原来是丘吉尔伟人教导的】
而纳粹集中营里的维克多·弗兰克,则是在更极端的环境里,验证了成长型思维可以创造的奇迹。
弗兰克对生命始终保持信念,而成长型思维让他不断扭转着自己对于恶劣环境的认知,超越极艰苦难,重返和平人间,创作不朽名著,助力无数人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
我从平凡中来,一度固守固定型思维而不自知,也曾有奋力改变的勇气,却未在更宏大的格局中持续那份决心。
我仍时时回想起,当我面临挑战和压力,想要突破自己时,曾有的固定型思维让我如何地焦灼恐慌,茫然失措。在我人生里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认为生命既然注定平凡,不如甘于平庸。
然而,我感受到固定型思维遗留在内心的痛苦,失去挑战,囿于困窘,不能成长,可惜此生。
幸而,我发现了这一点,从此,我就要将使用成长型思维的决心,长贯一生,我能看得到的目标,都要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