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老师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一书中提到:“你的人生指向,不一定是‘大家都说好’的东西,也不一定是‘完美’的东西,却往往是你又爱又恨的东西。爱是因为对你重要,恨则是因为你需要为此放弃太多。”
看了这一段话,忽然眼睛有点湿润。从小到大,自己都会在“我想要……但我又怕……”的恶性循环中。怕什么?怕失败?失败了会怎么样?周围的人会怎么看我?小时候最想去演戏、去唱歌。生在一个80%以上的亲人都在做老师的家庭环境中,一股“惟有读书高”的声音始终围绕在我的耳边;艺术生,万千学子过独木桥。毕业以后,就业环境多窄,看看那些“北漂”,住着地下室,饱一顿饿一顿,你承受得了吗?
我觉得长辈们应该说得对,所以我怕了。我喜欢表演,可又怕承受失败,一旦演砸了,可能会被唾骂声淹没,一无所有。虽然最终我还是听了家人的建议,选了一所师范学校的外语专业,但从中学到现在,还是畏畏缩缩,想尝试又不敢放胆尝试地希望有机会表演。但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害怕站上舞台……
另一方面,我从小就热爱旅游,讨厌一成不变的风景。总想着看看这偌大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都在过着怎样的生活。读书的时候去了不少地方,一个人闯荡大西北,自由行了9个国家,在国外实习了一年,又去了宝岛台湾,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是看得够多、走得够远了。但是对于我而言,还远远不够啊。可转念一想,眼看着三十岁就在眼前,老一辈们催完了结婚又催生子,如果还继续撒野,别人要怎么看我?耳边不断传来嘈杂的声音:女人家,这个时候就应该稳定下来,相夫教子,做一个合格的贤内助……
他们的声音,和我自己内心的声音,到底谁对谁错?不,这是价值观的问题,价值观并没有对错,只有不同。一个选择,到底“值不值”,别人的建议可以参考,但最终做决定的,是我们自己。
一个依靠别人评价而活的人,从理想中获得的痛苦远远比快乐要多。想要真正独立,需要创造我们自己的“定见”,而“定见”不是诞生于别人的建议之中,而是在自己一次次的试错里。后悔没试过、和后悔做砸了的量级永远不一样,前者让你更懦弱,后者让你更智慧。
原本按照规划好的人生,我接下来应该做的就是生个孩子,然后在家相夫教子。我并没有不想要孩子,但是一旦有了孩子,人生可能就会进入另一个我无法想象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和我曾经的价值观可能大相径庭,那些在我血液里本身就热爱的事情,难道要拖延到下一个未知的人生阶段吗?亦或者是……无限期放弃尝试?
所以最近经过一番反思,我开始逐渐面对自己的内心,那个一直在踟蹰、逃避的自己,不想再被生活,被别人的声音带着跑。所以我开始跟老师认真学习表演,即使已经到了这个年纪,即使没有机会登上舞台;而在不久的将来,你可能会在西部,或者在其他国家,在一些我曾经梦想着踏上的他乡,见到我……也许这一次,我才是真正脱离他人的认同,置身于真正的孤独,独立地完成艰巨的任务。当有一天我,终究能全新投入自己的内心,我想,一切都是值得的。
最后用一句莎士比亚的话来结尾:“忠实于自己,追随于自己,昼夜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