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按时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有若
为人也孝弟:也表示句中停顿? ?
孝:对父母的正确态度 弟:对兄长的正确态度
鲜:上声,少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宾语若是指代词,这指代词的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令:美好的?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多次,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上加数字,这数字一般表示动作频率,另如九
信:诚
传:动作名,老师的传授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治理
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工作态度,因之常和“事”连用。如《卫灵公篇》的“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爱人:古代“人”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狭义的人只指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这里与“民”相对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一般两种含义,年纪幼小的人或者学生,这里是第一种意义
入、出:《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则这里的弟子是指命士以上的人物而言
谨:寡言叫做谨
仁:即仁人,古代词汇经常运用这样一种规律:用某一具体人和事物的性质、特征甚至原料来代表那一具体的人和事物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贤贤易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把夫妻关系看得极重,认为是“人伦之始”和“王化之基”)
致:委弃、献纳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重:庄重
学则不固: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