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第5章,主要内容是有关0-2岁婴儿认知发展的三个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信息加工学说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以及语言的产生,我会用4个小篇章来写。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重要基础概念
瑞士认知理论家让皮亚杰(1896-1980)可能是近代儿童发展研究领域最早,最具影响力的专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在操控和探索周围世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
按照他的理论,随着脑的发育和儿童经验的积累,儿童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每一阶段都以本质不同的思维方式为特征。
在0-2岁感知运动阶段,最初婴儿和学步儿会不厌其烦地重复那些产生有趣后果的行为,这种与环境直接的互动建立了图式。
图式(schemes),一种特殊的心理结构,使经验变得有意义的组织形式,它是随年龄发展而变化的。
这个解释很抽象,并不容易懂,我认为可以把它解读为一种概念或分类方法,他是人们看到事物后总结出来的特征,因为每个人体验经历的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体的图式都并不相同。
图式有两种变化的过程,分别为适应和组织。适应是与外界环境互动的结果,而组织则是发生在大脑内部的一种活动。
适应又包括了两种互补性的活动,即同化,顺应。
同化,用已有的图式去解释外部世界。通过它人们把新的、感知的、运动的或概念的材料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行为模式之中。同化不会导致图式改变,但它确会影响图式内蕴的增加,因而是图式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顺应,当已有的图式不能完全掌控环境时,必须建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来的旧图式的过程。
同化和顺应是动态平衡的关系,在认知迅速变化期,儿童发现新的信息与自己已有图式不匹配,于是他们从同化转向顺应,一旦他们调整了原有图式,就会重新回到同化状态。这种平衡与失衡交替出现时,就会产生更有效的图式。
用我在网上找的一幅图来显化一下过程:
图式也会通过组织(组织是在内部发生,不直接与环境接触的过程)而变化。儿童形成新图式后,会对这些图式进行重组,把它与其他图式联系起来,形成相互联结的认知体系。
个人认为这个组织的过程和“组块”的概念很相像。
2、感知运动阶段
皮亚杰把婴儿的感知运动阶段又划分为六个亚阶段,具体见下表(下表非书上版本,来自网络:https://www.jianshu.com/p/bdb6a58c12f8)
在上述六阶段中,在第四个亚阶段,8-12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做出有目的,或指向目标的行为---能够准确地协调图式来解决简单问题。
皮亚杰通过这个亚阶段的婴儿能找到藏起来的东西实验,表明婴儿已经掌握了客体永存性--物体即使看不见也依然存在。
到了第六个亚阶段,儿童已能建立起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s),即大脑可操纵的信息的内部表述。
书中提到人的两种心理表征:
一是,映像,物体,人及空间的心理图像;人能用心里映像来回想过往发生事情的过程和细节,或者是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后模仿他人的动作;
二是,概念,或是把相似客体和事件归为一组的分类。人可以用概念来进行思维并对物体进行描述,这是抽象化的过程,通过这种过程可以进行更有效的思维,把五花八门的经验组成有意义,可操作,可记忆的单元。
儿童心理表征的建立是其进行较高难度游戏的基础,比如假装游戏的产生。
这里的心理表征的定义和《刻意练习》书中对心理表征的定义有所不同,应该是心理学领域的专有名词,但含义又包含在后者之中,值得反复学习。
这一章中包含了大量的专业名词,对非此领域的人来说理解起来比较费劲,但其实联系自身,包括成人的认知发展,这些理论的解释还是很有价值。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概念,比如图式,顺应,心理表征,涵义都很丰富,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需要深入去学习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