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的写作课即将结束,此篇是对这两个星期心路历程的一个总结。
在上课之前,有逐片预习过凯峰老师发的课外阅读材料,只觉得写得好,但是说不上来为什么,直到第一天课上,凯峰老师分析其中的一些段落,才恍然大悟。正是因为作者用了直击人心的词语和恰如其分的修辞手法,才能让读者在情绪上产生共鸣,在意境上感同身受。所以,第一天上完课,我感觉我被击中了,茅塞顿开。当天中午回家后,哄完小孩睡觉,就开始写第一篇《睡不着的午觉》。整个写作内容的意象很清晰,还能空出想象空间来加一点白描的桥段。甚至还有种一口气写七篇的冲动。
第二天,昨日的写作冲动依然在心中澎湃,随即水到渠成地写一篇纪念的文字,虽然很简短,但其实很完整地抒发了自己当下的情感,所以写完已经平静下来。
再后来的几天里,和写作课的“笔友”们相互交流得乐此不疲,然后津津有味看着大家每天写的东西,看着群里大家对其他人发的作品的评价,而且到了11点59分还可以等着看发哥最后的压哨,这一切的一切都甚是有趣。
新鲜期过了之后的几天,其实是很痛苦的。一方面不再有强烈的要表达的欲望,另一方面,也开始觉得自己写得越来越没有看头,拿不出手。到了这个瓶颈期,其实是很容易放弃的。但是,凯峰老师和张婕依旧每天坚持带头在群里发作品,觉得他们可真是厉害啊,这么忙,每天还能有这么多输出,我只好埋头,继续冥思苦想。
写作课接近结束的这几天,项目上的事情特别多,但是写作反而没有明显的抗拒感,也渐渐地不再那么纠结内容,不再那么纠结别人看不看。写作这个事情,其实是一种表达的需要,不是别人要看,而是我有话要讲。有了这种感觉,心态反而更平和,定题目也不再纠结,想到哪儿写哪儿,就像走在路上,看到脚下一块圆圆的小石头,想踢一脚就踢一脚,没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