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思想中,能力与职位的匹配问题也一直是他关注的重点。他明确提出,要根据实际能力降职使用或提拔、根据能力加以任免,既不允许能力低下者长期混岗,也不容许大材小用、浪费人才的现象存在。
贞观二十年二月,刑部侍郎缺人担任,李世民要执政大臣“妙择其人”,执政大臣们提了几个都不能使其满意,于是他想起李道裕是一个坚持实事求是的人——在处死张亮的问题上,李道裕力排众议,仗义执言,他说:“亮反形未具,罪不当死。”这种不惧嫌疑的作为,证明了李道裕为人的原则性,于是李世民深有感触,委任李道裕为刑部侍郎。
贞观二十年六月,李世民欲赴灵州招抚越诸部,要太子随行,少詹事张行成上疏说:“皇太子从幸灵州,不若使之监国,接对百僚,明习庶政,为京师重镇,且示四方盛德,宜割私爱,俯从公道。”李世民甚觉妥帖,提拔张行成担任了较高的职务。
而贞观十一年,李世民对治书侍御史刘洎的上书中提到的废除“国戚制”、唯才是用、唯贤是举意见的赞同并大力推行改革,则更具有说服力。
刘洎主要针对尚书省而言,他在上书中说:“尚书省是个日理万机的机构,它们是处理国家事务的关键部门,因此,寻求尚书省众官员的人选,授予官职,确实是件有难度的事情。一旦官吏任免出错,被不称职的人占据了,那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他这么说是有原因的。原来,尚书省的诏敕总是拖延滞留,公文都堆满在案桌上了还不能及时得到处理。为此,刘洎大胆地指出:
贞观初年,国家还没有设立上书令、左右仆射等官职时,尚书省的事务非常繁杂,比现在多出一倍以上。当时任左右丞的戴胄、魏徵二人都很通晓官吏事务。他们本身胸怀坦荡,品性刚直,大凡遇到应该弹劾检举之事,无所回避。百官懂得自我约束,朝中弥漫着一种庄重严肃的气氛,这都是因为用人得当的缘故。到杜正伦任右丞的时候,也比较能勉励下属。而到了近来,国家的一些重要法纪已不能正常执行了。因为功臣和国戚占据着要位,才不符职,而且彼此又倚仗着功劳或权势相互倾轧。在职的官员,大都不遵循国家的法律准则,虽然有的也想奋发努力,但是一遇到讥谤就害怕得不行。这是尚书省官员效率低下的根源所在。
改变这一现状的办法,刘洎认为,需要选拔众多的优秀人才并授予官职,而且必须非才莫举,精心选任尚书省的左右丞及左右郎中。如果这些重要职务的官员选任真正做到了才职相称,就能消除积弊,国家的法纪就会得到完善的实施。
其实,当时李世民对尚书省的效率低下也有所闻,这份上书,句句说到了他的心里。于是,奏章上奏不久,他就任命刘洎为尚书省左丞,全力地支持他,让他在那里放手工作,清理积弊。领导者要根据人才的性格特点用人,让合适的人处在合适的位置上,使人尽其能,有效地发挥每一个成员的最大作用。